内生真菌和环境因子互作对醉马草根系和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际土壤细菌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养分吸收和提高宿主植物在逆境中的适应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试验以带内生真菌(endophyte-infected, EI)和不带内生真菌(endophyte free, EF)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植株上获得的EI和EF种子为材料,分别开展不同生境条件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根际土壤可分离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不同氯化钠(NaCl)胁迫下内生真菌和根际促生菌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内生真菌和土壤水分互作对醉马草根系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设置野生和人工栽培两个生境条件,自醉马草根际土壤中分别进行可分离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本研究分离得到的细菌菌株共有990个,分类于65种18属4门。野生条件下醉马草根系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显著(P<0.05)高于栽培条件下醉马草根系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果发现,内生真菌(Epichlo? gansuensis)和土壤扰动改变了醉马草根际土壤可分离培养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发现,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影响野生条件下醉马草根际土壤可分离培养细菌的群落组成,而对栽培条件下醉马草根际土壤可分离培养细菌的群落影响较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扰动和内生真菌互作导致了醉马草根际土壤可分离培养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2)通过纸上芽床发芽试验,分别对EI和EF醉马草种子在0、50、100和200mmol/LNaCl浓度条件下接种上述研究中分离获得的根际促生菌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节杆菌(Arthrobacter sp.)各一株,明确其对醉马草种子耐盐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内生真菌、根际促生菌和盐胁迫对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和苗长均有显著(P<0.05)影响;内生真菌、根际促生菌和盐胁迫对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亦有显著(P<0.05)的作用效果;内生真菌、根际促生菌和盐胁迫对醉马草幼苗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也有显著(P<0.05)的影响。此外,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醉马草种子胚芽长度逐渐降低,醉马草幼苗的MDA含量逐渐升高。其余指标均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50mmol/L的浓度条件下达到最高。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接种不同的根际促生菌可显著(P<0.05)促进或维持种子发芽,且接种的3个菌株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节杆菌对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有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芽孢杆菌对发芽率,根长,SOD,POD,MDA有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假单胞杆菌对发芽率和苗长以及CAT和PPO酶活性有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接种根际促生菌对NaCl胁迫下醉马草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内生真菌显著(P<0.05)提高了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苗长、抗氧化物酶(SOD、POD、CAT、PPO)活性的同时显著降低(P<0.05)了MDA含量。
  (3)通过高通量(16s)测序的方法,探讨田间条件下内生真菌和土壤含水量对醉马草根系和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从醉马草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共获得4371379个基因序列,归属于5025个操作分类单元。其中,这些分类单元在醉马草根系和根际土壤归属于13和17个门,根系和根际土壤中最丰富的门分别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Shannon和Chao1指数发现,醉马草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丰富度均显著(P<0.05)高于根系,内生真菌降低了根系相关细菌群落多样性,但是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丰富度。随着水分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分析,发现内生真菌通过降低土壤有效氮来降低醉马草根系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提高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土壤水分通过提高土壤pH值、土壤碳氮比、硝态氮以及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内生真菌和土壤水分互作对根系和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可能是根系和根际土壤细菌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响应。
其他文献
该研究的目的是从鲜人参中提取分离天然皂苷,模拟红参加工艺探讨红参加工中天然皂苷成分转化过程,揭示其转化机理.方法:将鲜人参干燥、粉碎,兼用甲醇提取,乙醚脱脂,正丁醇萃取,从水层得到天然人参总皂苷.分离时采用大孔树脂除去水溶性杂质和糖分.再经过硅胶柱层析和阳离了交换树脂柱层析.将获得的天然人参皂苷(即丙二酰基-人参皂苷),模拟红参加工工艺,得到转化物.对该加工产物进行理化鉴定(如化学试验,IR、FD
学位
类黄酮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在植物生长发育、抗病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人类多种慢性病。正因为类黄酮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功能,所以近年来备受重视,成为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点。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明确了黄瓜黑刺中的色素物质主要为单宁和黄酮醇,并证实CsMYB60在类黄酮生物合成的调控中起关键作用。然而,类黄酮在黄瓜各组织中的分布模式,CsMYB60如何调控黄瓜单宁
学位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由苯环构成的烃类化合物,具有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作用的持久性环境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最终汇集到土壤,使得土壤成为储藏库。且PAHs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最终危害人体健康。水生蔬菜作为一大类蔬菜,对于调整人们饮食结构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本研究以广西三大主产水生蔬菜莲藕、荸荠、慈姑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水生蔬菜和陆生蔬菜PAHs的污染特征,种植蔬菜土壤的污染差
学位
土壤污染是危害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以及人体健康的关键问题。随着对土壤污染研究的不断深入,仅关注单一类型污染物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土壤环境问题。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是土壤中行为差异较大的两类污染物,共存时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目前针对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单一类型、单一时间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暴露风险,而对于土壤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风险评价以及长时间尺度下它们的时空变异特征的研究仍
学位
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为大气圈或生物圈碳储量的三倍之多,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蓄库。评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潜力并且揭示其稳定机制有助于为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母质作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决定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石灰岩、第四纪红土、花岗岩、玄武岩和红砂岩是亚热带低丘地区广泛分布的成土母岩,然而这些母质发育的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转化和稳定特征及其主要影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三分之二的陆地碳储存在土壤中,其中约60%为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库具有重要的农业及生态功能,也是CO2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和汇,针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矿化规律的研究对于从根源上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土壤地力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目前多数研究关注于生物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忽视非生物因素作用。本论文综合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高通量测序及
苹果炭疽叶枯病为我国苹果一种新病害,主要病原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果生炭疽菌不仅危害苹果果实,而且侵染叶片,严重影响苹果产量和质量。该菌以半活体营养方式侵染苹果组织,在致病过程中可以分泌效应蛋白促进其侵染。效应蛋白为真菌重要致病因子,研究其功能及互作蛋白有助于解析炭疽菌致病及寄主抗病机制。前期本研究室筛选到果生炭疽菌效应蛋白CfCE12,其在致病中发挥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它可以侵染小麦、大麦和玉米等谷类作物,在造成作物产量损失的同时还会产生真菌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等,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在禾谷镰刀菌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性生殖和营养生长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禾谷镰刀菌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子囊孢子是小麦赤霉病的初侵染源,在小麦赤霉病的病害循环中扮演了十分重
microRNA(miRNA)是参与动植物RNA干扰(RNAi)的一类长度为18~25nt的非编码RNA分子,在转录后水平通过沉默靶标基因的表达参与动植物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等多个生理过程。近年来,真菌miRNA-likeRNA(milRNA)开始被挖掘和鉴定,但其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课题组前期对严重危害枝干导致烂皮枝枯甚至死树的苹果树腐烂病进行了系统全面研究,已经对病原菌
有机硫氰化合物和碘(溴)化物是有机合成中具有多用途的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天然产物、农药以及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其良好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稳定性共同推动了有机硫氰化合物和卤化物成为现代生物活性分子设计中的关键功能基团片段。传统的,有机卤化物通常用于C-C键的形成,并且在各种反应中充当中间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得到有机硫氰化合物和卤化物。最近,使用醇作为底物来合成有机硫氰化合物和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