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衰老作为人生之总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抗衰老的经验与心态研究

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j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试图重新分析梳理并定义抗衰老的既有概念。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补充现有技术领域对于抗衰老研究的单一视角,提供重新审视抗衰老的经验与心态的重要契机,研究的关注点回归于人本身,按照生、老、病、死这四个阶段,以人的一生为线索对抗衰老行为背后的目的、动机和生死观进行重新溯源。细化到从社会、经济、历史、权利分析等角度全面的去理解什么是抗衰老、抗衰老对抗的是什么、抗衰老背后的生死观和为什么抗衰老这一系列问题。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方法,研究表明,抗衰老是一种生死并重的观念结构;是生育行为物质层面的自我阐释;是一种自知天命;是对于人情的信任;是一种对于生之力的崇拜和对于英勇精神的追随;是一种崇尚享乐的自私之心和一种无所忌惮的良知泯灭;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生的绝望;是一种以死相教;是一个人一生之中重要的使命与功课;是一种亲情关系的维系方式;是人生的完满;是天下大同;是对于身体必败结局的延缓;是与外界接触之后所产生的自我认知;是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面临社会身份所进行的关于支付与回报的经济行为;是将身体作为资本;是一种对于社会关系的维护;是对于自我认知的维护;是一种对于身体的规训;是对于权利的维护;是在应对人生晚年的病魔;是在应对社会福利资金的短缺;是在延长人的生命;是在维护社会稳定;是一种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投资;是人们对于机器化身体的想象;是对于生命的延长;是对于人的痛苦的延长;是对于神之权利的瓦解与解放;是自我掌控的迷失与无助;是一种对于技术视角无法解释的事物的补充;是一种对于生命过程高质量的要求;是内心安定的内在需求;是流动社会的心灵归属;是一种社会组织化的权利规训;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一项庞大计划;是一种惠及全人类的福祉的方案;是一种技术权利的彰显;是压迫和统治底层人民的工具。抗衰老所对抗的是对于衰老与死亡的恐惧和“我”的消失;是老年生活的不稳定感与老年生活的失控状态;是衰老的群体;是在对抗严酷的大自然的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是衰老个体的无价值;是身体的残破与陈旧;是自我的良知和生俱来的情感;是不知自己生之为何的虚无感;是老年时的孤立无援;是心无所依与家之解体;是物质层面的老无所养;是社会层面的民心不向;是个人层面的老来失语;是国家层面的权无所施;是人生维度的生不完满;是人生意义的身无所属;是国家能否维持持久生命力与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能否得到满足;是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与社会能否平衡稳定;是种族能否得以延续;是社会和国家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是资本分配的不均匀;是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是来自社会所定义的身体缺陷的焦虑感;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性别之间权利分配的不均衡;是人的身体的必然衰竭与作为有机体的有限生命;是生命体的维度和限度与生命过程价值的宿命结论;是晚年生活时所遭遇的诸病缠身;是人在晚年生活时所遭遇的心事不顺;是对于无法抉择自我身体的被动结局;是个体最终消解的必然结果;是对于自身的最后一丝不可控;是人类群体短暂的宿命;是对于死后世界的未知;是对于自我存在解体的焦虑与恐惧;是无法解释一切的技术视角的有限世界观、是不知将魂归何处;是自然选择赋予人们的衰老机制与有限生命;是无法放弃的既得利益;是梦幻泡影。抗衰老背后的生死观是生命不断、身份不断、记忆不断、智识不断、人生不断;是一种死后世界的真实的强调;是一种生死并重;是生前以英勇的姿态维系,死后以英勇的形式永存;是相信人只能够活一世;是相信灵魂能够永生;是看重生之完满;是强调生之归属;是国家层面的生生不息;是不灭;是强调有限的生;是贪生怕死;是极力避免死;是重生厌死;是拒绝死;是轻生重死;是轻死重生。抗衰老的原因是因为无法放弃生,无法接受“我”的消解;无法放弃情,无法接受不稳定与失控;无法接受自己的脆弱;无法放弃对于自我欲望的满足与在人世间的享乐;无法放弃对于亲人的爱;无法接受生命无价值;无法接受自身的衰弱;无法接受生命的虚无感;无法接受人生的不完满;无法放弃自己对于亲人的责任;无法放弃对于人性的认知;无法接受老年时期的孤立无援;无法接受心无所依与老无所养;无法接受老年时期的失语;无法接受社会的不安定;无法接受民心不向;无法接受权无所施;无法接受国之不国;无法接受种族的灭绝;无法接受自己变得没用;无法接受既有资本的亏损;无法接受社会关系的瓦解;无法接受自我认知的混乱;无法抵御社会权利的规训;无法接受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无法接受性别权利的分配不均;无法接受身体的老化所带来的被社会强加的缺陷;无法接受崩坏的身体;无法接受不能自理并丧失尊严;无法接受有限的生命;无法抵御衰老时刻的迷失与无助;无法放弃对永生的想象;无法接受不能合理解释的必死宿命,无法接受接近死亡的恐惧;无法接受自己一无所知的死后世界,无法接受不知魂归何处;无法相信不可以人定胜天,无法相信生死永远没有转机;无法接受徒劳的人生过程;无法接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法接受身份的切断、记忆的切断与智识的切断;无法接受权利的消失。
其他文献
随着2017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官方宣布,三人篮球正式成为奥运比赛项目,促使此项目在各个国家范围内大力发展。近年,三人篮球诸多赛事的举办使得这项运动在我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机遇,关注度与受重视程度也快速上升。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三人篮球女子青年队伍进攻与防守方面的能力,为今后我国三人篮球女子青年队伍的训练更具针对性以及比赛成绩的提高,提供科学的思路与理论依据。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赛分析法、录像
短式网球进校园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提出,让短式网球运动得普及与发展有了政策保障。短式网球运动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短式网球的基本动作,并顺利的过渡到对标准网球的学习。短式网球运动不仅为网球后备人才奠定基础,也丰富了小学生的运动项目,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为了解宁波市小学生短式网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及效果,因此对宁波市短式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丰富对宁波市短式
高校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战略契机,积极探索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路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办学治校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学院治理是指在学院组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事务中,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实现权力的制衡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完成学院使命的过程。学院(系)是大学的重要基层组织,其变革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因此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学位
学位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心发生了转移,提高学生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心。研究表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好的教学工具的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托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思维导图,因其具有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清晰、可视化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和教育教学领域。本研究将思维导图运用到C++程序设计语言课中,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教学,采用文献
物理模型建构能力是构成学生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要素,贯穿高中物理学习的全过程,研究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有助于为物理建模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笔者在研究国外科学建模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物理建模能力维度,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问卷,修订本研究的高中物理建模能力问卷,该问卷信效度良好,其信度系数为0.814,效度系数为0.782。通过对某市一所省重点高中和一所市重点高中共228名学生进行问卷
学位
教育观念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在发生着转变,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开始得到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顺应化学学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育人的基本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被明确提出,学生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中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也成为了新的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含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一素养。该素养对学生的证据意识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
数学卓越教师从成为教师,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一点点进步,他们就像是在攀登高山,卓越教师就是走到山顶的那部分教师。他们一点一滴的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奋进,不断去积累经验,在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不管是他们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一些对教育的观点、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有一个好的教师团队、如何有独特的教师魅力,还是他们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的尽心尽力等等,都值得年轻一代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