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产权制度”是指作为生产和交换的两种最基本的要素——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相互对称、二者的产权(尤其是人力资本产权)都得到充分实现的产权制度。由于一些复杂的客观原因,以往出现的产权制度都是“物力资本产权主导”的“单一”产权制度,但是产权制度演进的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显示出人力资本作用和地位的提升、产权的完全实现具有客观必然性。本篇论文以“双产权制度”为分析对象,从历史到现实、宏观到微观、理论到实际三个角度和层面,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基本方法,对“双产权制度”的形成、基本内涵、发展现状、基本的实现形式、主要的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探讨,揭示出“双产权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联系,并提出和预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根本问题、基本走向及主要举措。 本论文开篇第一章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问题进行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和梳理,为后面的讨论做一个理论的铺垫。传统的“产权”概念主要指的是物力资本的产权。本文强调和补充的是,产权由“产”和“权”两个范畴组成,“产”是指财产,不外乎有两类: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在本篇论文中,把这两大类要素定义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物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统称;人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劳动力,是资本化的劳动力。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以资本产权界定的劳动力,也就是宽泛意义上的劳动力产权。从企业的层面看人力资本产权大致包括三类。人力资本产权的显著特殊性表现为强排他性、有限转让性和使用弹性等。 作为最基本的一项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第二章就是运用产权的一般理论,通过历史的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产权制度的起源、功能及效率,揭示产权制度形成和演进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中可以发现,产权形成和演进遵循“公有产权制度——私有产权制度——公有产权制度”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从以“单一产权制度”为特征的私有产权制度走向以“双产权制度”为特征的公有产权制度是产权制度演进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本章对影响和主导产权制度变化和演进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并且通过对“财富增长之谜”破解的追述、对企业演进和发展轨迹的概述、对企业三类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和产权实现的分析,描述和揭示出人力资本产权逐步得到提升和实现的情况。 第三章是双产权制度理论架构。关于双产权制度出现的基本条件,本章一方面分析了双产权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揭示出社会主义财产制度的基本结构就是双产权制度;另一方面,从经济运行的层面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双产权制度的关系,从中揭示出双产权制度的确立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从性质上看,双产权制度是一种以新型公有制形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双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一、双产权制度是“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二、双产权制度是一种社会化的财产占有关系:三、劳动者成为占有主体和分配主体;四、双产权制度有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四章是对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和中国改革中出现的职工持股制所作的概述和实证分析。双产权形式在实践中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高级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中逐步得到承认,获得相应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分享权;二是普通劳动者通过一些制度化的安排(主要是以股权的形式得到部分物力资本)获得部分剩余分享权和剩余控制权。这两种实现过程都不彻底。前者是范围(广度)不够,不是全部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产权都得到实现;后者是程度(深度)不够,劳动者分享利润和参与管理不是明确地、直接地基于自身的人力资本产权。二者的相通之处是,通过企业内部作为非投资者的职工持有本企业股票或股份成为企业股东,从而获取股本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获得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的身份。 双产权制度的最终确立,需要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微观层面(主要是企业内部)通过制度化的稳定形式实现二者平等合作,共享利润。第五章是对构建双产权制度微观模式的初步探讨,重点讨论企业人力资本股本化的实现模式,以及对现行企业制度造成的主要变化的分析说明。 对人力资本进行科学量化,是实现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互通”和构建双产权制度微观基础的主要切入点。人力资本的量包含社会认可的投资支出、潜在价值和实际贡献三部分,并经过市场供求作用达成均衡。第五章建立的企业人力资本量化模型分三步:一、确定企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薪酬;二、确定单个人力资本量;三、通过动态纠偏机制适当纠正名义和实际人力资本量之间的偏差。 本论文的落脚点回到现实的改革问题。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一个推动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改革的路径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初步结合、基本结合和完全结合。改革将完成三大任务:产权清晰化、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