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elf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蔚为大观,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却寥寥无几,既有研究仅集中于《聊斋志异》,缺乏对于其他文言小说的关注。而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达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尚有研究的价值。文章以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为研究对象,表现僧尼的类型特征,探讨其成因并论述其对后世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从而突出其文学及文化意义。第二章梳理前代文言小说中僧尼形象特征。自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元,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特征不断沿袭前代并有所丰富。以《世说新语》为代表,魏晋南北朝的文言小说之中博学善辨与任性重情的僧尼较多,颇受尊崇。时至隋唐五代,僧尼形象的突出特征表现为知人吉凶和超能神异;情僧的注重点由知己真情转变为俗世物欲,呈现出个别利欲熏心与色念难止的僧尼形象。宋辽金元文言小说又将肇端于隋唐五代文言小说的淫荡僧尼与善诗僧尼展开书写,特别是增添了僧尼行淫的目的与离间夫妻的诡计,增强了僧尼形象的世俗意味。第三章阐述明清文言小说中僧尼形象的类型特征。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承续了前代的预事灵验、超逸潇洒的特征。僧尼形象特征主要从修为、能力、个性、品格等方面可分为有道高僧、长于术技、文艺儒雅、作恶多端四类。其一,有道高僧对内以清规自律,对外既规劝俗众行善,又亲近动物甚至与之论佛谈禅。其二,术技型僧尼主要将巫术和武术施善于民,因而施巫释厄和角武联姻的僧尼形象得以呈现。其三,文艺儒雅型僧尼在琴棋书画诗茗方面均有所涉猎,其中最突出的是能诗善吟者。善诗僧尼喜好参与文人雅会,以诗会友,抒发欣赏自然、喜爱俗物、讥时讽事、渴望还俗等情感。其四,作恶多端型僧尼因对酒色财气燃起欲望,贪财近色,阿谀权势,狡诈害人,实际上与常人劣行没有区别。第四章阐释明清文言小说中僧尼形象的成因。明清文言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形成,主要是明清统治者、民众、文言小说作者三方合力促进的结果。第一,明清统治者对佛教既扶持又限制。明代统治者提拔儒僧入仕,清代统治者延请高僧说法,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亦有僧人热衷从政而怠慢清修,更有禅师倚仗圣宠以权势欺人。同时明清统治者制定系列法规惩治违法僧尼,几度废立直至永久废除度牒制,折射出当时僧团数量众多且品类混杂的情况。而这些都为文言小说中有道高僧和作恶多端的僧尼形象提供了现实原型。第二,明清民间社会对佛教的接受。佛教习俗与民俗的结合既体现了佛教对民间文化的趋近,又反映了民众的虔心奉佛。民间宗教对佛教教义教规的利用,既有慰藉世道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亦有敛财聚资、奸淫女性、蛊惑民众等负面影响。由于民间信仰传播力度大,有的民众很可能将民间宗教当作佛教去信仰,重塑了僧尼形象。第三,明清文言小说作者的立场。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离不开小说作者的塑造。基于遗民逃禅的背景、与僧交游的文化氛围、自身对于佛教的理解,小说作者产生了好佛或恶佛的主观倾向。亲佛的作者将僧尼百态记录在册,对诗僧诗尼着墨较多;恶佛或不信佛的作者笔下的多是恶僧形象。多数情况下,小说作者展现恶僧妖尼形象,是为了喻世警世,褒善贬恶。第五章论述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多数僧尼形象非善即恶,比较刻板。而后世小说在继承其特征的基础上将之丰富发展,主要体现在:其一,对人性的书写多面化,展现了僧尼的善恶交织。其二,注重僧尼的色空冲突,以性苦闷来突出僧尼被压抑的欲望。其三,创造属于僧尼的武侠世界,展现出僧尼既武又侠的特征。不同于普通侠士的路见不平与拔刀相助,僧尼的侠义来源于佛教慈悲为怀的基本精神。要而言之,后世小说兼顾僧尼的佛性与人性,更多地将其视为有欲望的生命群体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他文献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我国本科工程教育的基本定位。在创新的时代,创新性地培养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创新驱动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复杂性、工程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TRIZ作为一种系统性和流程性创新方法,所以研究TRIZ方法对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效果分析,将会为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证案例。论文基于现有研究,对复杂
学位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日渐多样,各类知识生产组织也不断扩张、交互、融合,知识生产模式由最初的实用逻辑向创造逻辑过渡,知识生产在为社会服务中呈现出生产的应用性、多学科互动和主体多元等特征。此外计算机技术应用加速迭代发展,教育模式持续革新,数字校园渗入各类校园,由此逐渐形成了由计算机技术支撑的网络学习空间,不断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学习空间更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又一重要阵地,
学位
在汉语教学事业呈现蓬勃生命力的时代背景下,汉语教师的规模也逐渐壮大。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事业及中国文化传播事业中担任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国外学生和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汉语教师的文化形象不仅能影响学生对汉语教师群体的印象与评价,也会对中国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对汉语教师文化形象的研究数量较少。作为意大利中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当地及周边的汉语教
学位
同伴情感支持指初中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朋友和同学的关心、鼓励、安慰、陪伴等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行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青少年的父母情感支持和教师情感支持,对于同伴情感支持鲜少研究。研究初中生同伴情感支持及其与同伴侵害的关系,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而且可以了解初中生同伴情感支持的现状,为初中生同伴情感支持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学位
新媒体与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大大提升了疫情时代下人类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全球现正通过线上教育媒体形式来努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工作。You Tube作为全球最大的免费资源分享平台,已产生大量自媒体和新媒体频道,追随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对外汉语教学类在线频道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市面上的汉语在线教学频道良莠不齐,系统建设仍有待优化。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更深层、更多元的研究
学位
中国与泰国地缘相近,邦交甚深。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不断地在影响泰国文化的发展。从口头传播到戏剧表演,从文本小说到电视剧的传播,从华文教育到对外文化教学,这都是中国文化在泰国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不同体现。电视剧《包青天》作为其中的代表曾多次登上泰国电视台的平台,1995年93年版的《包青天》再度在泰国引发观看热潮,“开封有个包青天”四处传唱。《包青天》的在泰传播,不仅使泰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莫大的兴趣,还
学位
符号一直都是波德里亚理论的核心与线索,而空间作为主体生存不可分割的一个维度,本身就是被生产和争夺的对象,其变化也会引起主体感知的改变。波德里亚对符号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正是对后现代空间的生产和构成方式的高度关注,符号空间成为了表征后现代生活和主体体验的有力方式。作为一个极度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家,真实性和主体问题一直是波德里亚理论的重心。他从对物的真实性的批判出发,进而揭示出消费环境中关于真实的幻觉,
学位
写作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方面,目前学界关于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写作学习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写作策略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会受到时间或场景的限制,并且不能直观、真实地反映写作情况。若是结合有声思维法,或许能弥补上述不足,笔者便想到用这一方法进行汉语写作策略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写作策略为后续写作教学的开展提供
学位
偏误分析理论自1984年首次被鲁健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届以来,便被广泛用于对于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的研究。笔者在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教学期间发现学习者在语音习得方面总是存在明显的偏误现象,造成交际障碍。而与此有关的研究仅一篇,反观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不断增加的学习者,目前的研究不足以为教学提供参考。基于此,笔者对学习者的语音偏误进行了研究。笔者运用对比分析理论对汉语和卢旺达语进行分析,预测学习者在习得汉语
学位
论文以汉初游士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文化性事象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政治方面汉初大一统的加强与藩国的衰微对游士阶层演变与发展的影响;汉初游士阶层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的身份转变与自我调整;游士阶层的文学创作对汉初文学造成的影响。高祖时期,游士面临中央与异姓藩王的尖锐矛盾,做出或归于中央或归于藩王的选择。归于中央的游士随着儒士与策士地位的变化,前者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因其政治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