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全新世北疆吉力湖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的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疆区域深居欧亚大陆腹地,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新疆区域生态系统面临整体退化的风险。研究过去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对于理解未来气候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选取位于新疆北部福海县境内的吉力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手段确定年代-深度序列,结合岩芯沉积地层变化,探讨了吉力湖末次冰消期以来的主要演化阶段;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GDGTs、正构烷烃),结合XRF岩芯扫描等环境代用指标,重点恢复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及生态环境响应特征。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吉力湖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16.4-13.9 ka BP,表现为末次冰消期期间形成的冲、洪积相沉积,此时尚未形成稳定湖相沉积;13.9-5.2 ka BP,岩芯出现沉积间断;5.2 ka BP以来,沉积相表现为稳定湖相沉积。湖泊演化历史暗示,研究区早中全新世环境可能较为干旱,而中晚全新世相对湿润,这种演化框架与区域记录有着较好的一致性。2.支链GDGTs化合物(br GDGTs)是古气候研究中重建过去温度变化的良好指标,其定量重建的年均气温显示,过去5200年研究区域整体呈现变冷趋势,温度降幅约为4℃;对4.2 ka冷事件、罗马暖期、黑暗时代冷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典型气候事件具有敏感响应,这一结果也得到周边区域已有温度重建记录的支持。而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驱动过去5200年温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其背后根源是对太阳辐射量改变的响应。3.根据土壤p H和长链正构烷烃平均链长(ACL)恢复的区域湿度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过去5200年湿度呈现略微增加趋势,伴随着明显的干湿波动事件,这与邻近区域湿度记录较为一致。百年至千年尺度上,北大西洋涛动(NAO)通过控制中纬度西风带的南北移动,进而改变研究区的水汽输送量,对于研究区过去5200年来的湿度变化起到重要影响。4.百年至千年尺度上,研究区过去5200年水热配置表现出暖干-冷湿模式,其背后的机制是:AMOC与NAO分别控制温度与水汽量的变化,AMOC增强时温度升高,此时NAO偏向正相位,导致西风带北移,进入研究区域的水汽减弱,较高温度增强蒸、散发以及降水减少造成相对干旱的环境;相反,温度降低时,降水同时增加,造成相对湿润的环境。5.百年尺度上,研究区湿度与湖泊水位呈现反向变化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内水文特征得出,温度是控制研究区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加剧山地冰雪融水,导致入湖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同时,增加的入湖径流为湖泊带来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显著提高湖泊营养水平。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的情况下,中国新疆区域冰雪融水补给类型的湖泊将会面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的威胁。
其他文献
学位
黑、白河流域湿地是若尔盖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明确其动态和蓄水量变化,以及上述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有利于厘清湿地生态水文系统与外部驱动的因果关联,可为高寒湿地景观及功能保护提供科学支撑。系统收集两河流域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经济社会等数据,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划分两河流域湿地类型,选用景观生态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由SWAT模型模拟量化上游山地系统向
学位
我国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多样,构造活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加之频繁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使得我国山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中泥石流灾害因其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大,科学有效地防治泥石流灾害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生态工程治理是防治泥石流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纵观国内外已有研究,目前针对生态工程治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特别是缺乏针对地区特殊自然禀赋而设计的泥石流防
学位
地应力不仅控制区域稳定性,也是岩体工程变形、破坏的根本作用力,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重心逐步向西部迁移,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势西高东低,随着埋深增加,地应力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性越来越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能够对工程区域地应力场特征有更细致地了解,就能对该区域内的工程活动提出更具借鉴指导性的意见。基于此,本文首先收集数据库,相关论文文
学位
仰拱底鼓导致结构破坏在国内外隧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屡见不鲜,给工程界带来巨大的挑战。随着交通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使得软岩地层在隧道工程更为常见,而软岩隧道中仰拱底鼓病害也较为突出,引起仰拱变形的原因复杂,围岩流变是主要原因之一。泥岩的流变性更加显著,在地应力持续作用下,围岩变形随时间不断增加,进而导致结构位移和应力逐渐增大,严重威胁隧道的使用寿命,
学位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更迭对西汉水的径流变化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减弱。对西汉水流域水资源开展研究对于今后流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不均匀系数法、距平累积曲线法、趋势系数法及R/S分析法等对西汉水流域礼县水文站、大桥水文站、镡家坝(二)水文站1960年-2020年实测年、月径流量资
学位
寒区隧道工程由于寒冷环境导致隧道产生了一系列冻害问题,不但给隧道设计与施工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而且对行车安全、隧道运行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后期往往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冻害形式多样且作用机理复杂,它主要是由地下水、渗漏水和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成,且是寒区隧道目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为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以及数值仿真模拟相互结合的方法,针对寒区隧道洞口段不同位置局部存水,
学位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地表水文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SPAC)的关键纽带,影响着区域的降水再分配过程以及区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在水资源短缺、观测站点稀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准确、便捷地估算蒸散发对于理解水文循环过程及规律、保障本地区的水资源安全、推动水资源
学位
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引水工程、水电站、水利枢纽等一批批超级工程出现在我国各地的群山峻岭之间,伴随而来的一座座引水隧洞、排水隧洞等地下洞室嵌入在各类地质岩土体之中。本文为研究不同结构面产状下层状岩体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特征,通过收集国内外资料、现场踏勘进行理论分析,并以青海省引大济湟部分引水隧洞为工程依托,建立引水隧洞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其中考虑了层状岩体结构面走向、倾角和层厚及与工程结构物的
学位
祁连山区森林植被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受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区域干旱事件频发、水分胁迫加剧、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变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威胁到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森林植被作为祁连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其土壤水文特征对于探究高寒山区水循环过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植被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