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逻辑哲学论》里的“唯我论”思想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2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存在着前后期之分,但“唯我论”却贯穿了他的思想的整个过程,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前期哲学思想,并且与“唯我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书由七大命题以及关于这些命题的系列评论构成,呈级差递进的金字塔状结构,“唯我论”正是通过这些评论及其上级命题的独特结构被提出来的,也即从一开始正面讨论它的命题5.62到命题5.641,上溯到对它们进行限定的命题5.6,最后溯及第一级别的限定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是其自身的真值函项)”。命题5一共有六个评论,唯我论就蕴藏在第六个并且也是最后一个评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我的世界的界限”——当中。这是理解“唯我论”的意谓的基础。
  就“唯我论”的意谓而言,如果要看清它的“真面目”,必须要正确把握“形而上学主体”和“哲学意义上的自我”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正是唯我论的意谓所在。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考察和分析,就很容易看出“唯我论”在维特根斯坦这里有独特的用意:一方面实现了他对“世界”层次的转换,即实现了“世界”从逻辑层面的到生活层面的转换,这样的好处在于容易克服哲学上经验论造成的独断论以及先验论造成的不可知论的“困境”,从而清除哲学上诸多“无意义的胡说”;另一方面为语言和世界的内在关系寻找到了一种出路。语言与世界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如果要给这种对应关系赋予一种意义,就必须寻找一个承载它的主体。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哲学是一种活动,它用以澄清语言,而它澄清语言的工具有两个:一个是逻辑,另一个是形而上学。通过这两个工具它为语言划分界限,进而为世界划分界限,这样最终为“可说的”和“不可说的”划分了界限,从而找到了语言和世界的内在关系,即“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正是“唯我论”的“一致说”和“不可说之说”这两个特征,消解了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把二者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划界”成为可能。可以说“唯我论”不仅是搭起逻辑世界和生活世界关系的桥,而且也是搭起语言和世界关系的桥。它的这种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可以判定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与传统意义上的唯我论有着重大的差别。它不仅具有一致说、不可说之说两个方面的特性,而且通过对它的理解,还能在进行文本的解读与思想的批判时,回答了界限的问题、厘清了可说与不可说的关系、消除了神秘主义并搭起了世界与语言关系的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核心所在。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体系,其外部是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平台,内部是一个“权力经济”的经济基础并加之中央集权的政治内核所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该结构面临内外两种压力。在此背景下,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切入点,以公民社会为分析框架,以当前社会实践为文本,深入分析诸种表象、矛盾和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寻找内在的发展线索和逻辑,进而对中国问题建立一种分析框架,这无疑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对未来发展应对危机、破除
学位
陆贾《新语》开启了汉初过秦思潮,探索了汉初治国理念,在中国传统治道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陆贾其人其书开始着手探讨陆贾《新语》的治道思想。从三个方面对陆贾《新语》的治道思想进行论述,分别是:为治的哲学基础、为治策略、为治理想目标。天人合策是《新语》的为治的哲学基础,内在地包括了道、仁义、德三位一体的为治基础。在因世而权行的原则指导下,陆贾构建了包括儒、道、法各家的为治策略,形成了自己
学位
在殷商变革之际,偏处西方的小邦周部落,以看似不可能的实力战胜了强大的商王朝,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克商”的伟业完成之后,如何统治和管理庞大的区域,使之能长治久安,成了周人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从《周诰》、《大雅》里可以看到在克服解决了获取政权初期的内外不稳定因素的过程中,周人逐渐创造和提出了一整套的制度和思想体系。周人以“天命观”为基础,首先阐明“天命靡常”,而是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保有“天命”,
学位
麦金太尔在其《德性之后》中,站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立场之上,批判启蒙运动以来以功利和权利概念为核心的现代西方伦理学,试图重塑德性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其中麦金泰尔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德性论,认为应该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中去。但笔者认为该观点有待商榷和完善,于是以此切入本文研究主题,即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德性论。  两种德性论都受传统理性影响较大并将其建立在理性因素之上
“德性”是卢梭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词。“德性的腐化与显现”是本文的写作思路。首先,什么是德性?说一个人有没有德性时是以社会的角度去评判,在本文中却将德性放在了自然状态中去谈,但卢梭没有直接告诉德性是什么?德性所需的良心、自由、平等以及理性在卢梭的自然状态中都一一作了详细阐述。在此论述德性的意义何在?那就是发现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时都要建立一个伦理的维度以及实现对自由的追求。  德
学位
本文的写作主要基于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二是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建设发展的现状,两者都与现代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从本质上讲,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均处于和谐协调的审美状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本文试图剖析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挖掘利奥波德的生态美学思
学位
在西方女权主义向后女权主义转变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女性在对男权问题的认识上开始发生了态度上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后女权主义理论家们逐渐从区别男女个性差异的激进女权主义走向了注重用多元化来取代差异化,让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的温和女权主义。与此同时,在大陆以外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台港暨海外华文女作家”在创作上总体也表现出了与后女权主义尤其是法国派后女权主义理论主张相契合的一面,这并非是单纯的巧合
学位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年)作为享有世界级声誉的电影大师,在近50年的电影生涯中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影像。目前对安东尼奥尼的研究多集中在影评方面,着眼于电影的形式层面及对电影文本内容的把握,且大多是以单部影片作为切入点进行评论,专著并不多。而且,对安氏电影的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整体幕后反观的非常少。因此,在诸多电影学讨
学位
米兰·昆德拉,是二十世纪后期享誉欧洲文坛甚至世界文坛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包括小说理论、批评和创作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昆德拉的小说致力于表达他对生存的思考,但他采取的方式不同于学理上的哲学说教,而是对传统小说进行先锋性的试验。他将小说文本变成阐释人的可能性状况、考察个人精神追求和思考社会文化存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具有浓厚的审美诗学意味。  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昆德拉的文
作为遗民,贺贻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爱国志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古文家、诗人和美学家。然其研究者甚少。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其著作的研读,发掘其美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泉,阐述其诗文理论和美学观点,并结合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来看明末清初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诗学观,即通过对贺贻孙这个个案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来探讨一个时代的美学观。  “厚”是贺贻孙诗歌美学的核心。他沿用了前代这一观念,但是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深入。贺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