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产业协调发展成为倍受人们瞩目的焦点问题。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在于不同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根据各自优势条件选择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实现在整体上互补互利。因此选择和培育京津冀区域优势产业,可以促进地区资源整合,加快相关产业的优势互补,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对于解决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改变中国经济南快北慢的局面,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考虑到京津冀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密切,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本文选择能够反映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对京津冀进行优势产业选择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首先,本文以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优势产业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深入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存在产业结构同化现象,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产业合作还停留在在初级阶段。第二,定性分析京津冀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再用区位熵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京津冀各地区在要素禀赋方面具有互补性,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三,利用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模型对京津冀地区优势产业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绘制部门优势图和部门偏离分量图,清晰的指出了京津冀三地区各个产业的发展前景、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状况,并根据各产业的综合发展状况将产业部门按较好部门、一般部门、较差部门分类,其中较好部门作为优势产业的备选。最后,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京津冀三地培育优势产业及京津冀区域合作方面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