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人髓系树突状细胞为靶细胞,研究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的感染性及产生细胞因子的变化和这些细胞因子对登革病毒感染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探讨树突状细胞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为阐明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课题分4部分,第一部分人外周血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以细胞因子GM-CSF、IL-4进行诱导培养成树突状细胞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第二部分DV2感染DCs,于感染后6h、24h、48h、72h、96h分别收集上清液和细胞,甲基纤维素微量空斑试验测定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上病毒抗原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及病毒感染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第三部分DV2感染DCs,于感染后6h、24h、48h、72h、96h收集感染上清,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IFN-γ水平的动态变化。第四部分用高、中、低浓度的IL-6、TNF-α作用于DV2感染的DCs,于感染后6h、24h、48h、72h、96h收集上清,测病毒滴度,同时MTT法测定感染后48hDCs的数量变化。 结果:(1)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和IL-4体外诱导培养1周成树突状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大量树枝状突起,免疫组化及间接免疫荧光CD1a阳性表达率达80%~95%,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表明本法获得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能力。(2)病毒感染后6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测出病毒,病毒滴度在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DCs胞浆及胞膜上携带病毒抗原。透射电镜下在病毒感染48h后DCs胞浆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3)登革病毒感染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TNF-α、IL-6,但分泌IFN-γ水平无明显改变(4)中、低浓度的IL-6能显著提高病毒产量,以中浓度的IL-6为主;高、中浓度的TNF-α则抑制病毒产量,以高浓度为主。细胞因子对病毒感染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无明显影响。 结论:树突状细胞是登革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之一,病毒可在细胞内复制并促进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TNF-α、IL-6等,这些增高的细胞因子又可通过增强或抑制病毒在树突状细胞内的增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红系发育相关基因(erythoid develop associated gene,EDAG-1)是一种特异表达于造血组织和细胞的新基因(中国专利申请号:01118268.8公开号:CN1388130A),它在造血发育与分化调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类骨髓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尽管MM的治疗有所进展,但大部分患者均会复发或耐药,因此亟需新的治疗靶点.除了遗传缺陷和骨髓微环境紊
目的:本文以10周龄Wister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探讨中药合剂对癫痫大鼠脑组织P53、巢蛋白、髓过氧化物酶、黄嘌呤氧化酶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各指标的相互关系。 方法:10周
肿瘤切除术是绝大多数早中期实体肿瘤治疗的基础,肿瘤切除术后常伴随持续的疼痛.手术创伤和疼痛可引起炎症、下丘脑-垂体轴激活和交感系统过度反应发生.这些因素会影响肿瘤患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为一种极罕见、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除偶然发现外,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DSRCT主要发生于腹盆腔,
前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变性疾病,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的变性缺失,导致多巴胺减少。既往认为小胶质细胞激活现象是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坏死的继发事件。最近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介导的免疫损伤,尤其是小胶质细胞激活,在帕金森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所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启动或加重了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为探讨
目的 将EBV潜伏膜蛋白编码基因LMP2A和EBV即刻早期基因BZLF1进行融合,构建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旨在同时发挥LMP2A诱导特异性CTL和BZLF1基因产物诱导潜伏期EBV进入
记者王秀庚、李晶晶、曹怀宇报道一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同志陈英、金岚夫妇,工作之余节衣缩食、寓情艺事,致力收藏中国历代书画,在“十年浩劫”极其困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围手术期治疗基于循证医学的模式转变,目标是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同时节约医疗成本.临床实践证明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receptor,Eph)及其配体ephrin,是最大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由于配体ephrin和Eph受体均结合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