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盐古生菌温和病毒SNJ2及其宿主溶原体系的相关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发现数量尚极其有限的古生菌病毒群体却已展现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对它们的研究正使人们对病毒的起源、分类和对生命进化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目前报道的古菌病毒大多分离自环境,有关温和病毒的研究尚很少,而生物信息学预测古生菌基因组上整合有不同家族的前病毒区域。此外,对古生菌温和病毒与宿主关系的研究也十分缺乏。本研究从携带二十面体包膜病毒SNJ1的溶原菌株Natrinema sp. J7-1中分离到另一株新的温和病毒,命名为SNJ2(Saline Natrinema sp. J7-1 virus 2),对其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分别对SNJ2和SNJ1与宿主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索。Natrinema sp. J7菌株是本实验室从湖北应城盐矿分离的一株极端嗜盐古生菌,其实验室衍生株Natrinema sp. J7-1和J7-2的染色体DNA序列完全相同,差别仅是所携带的质粒,J7-1菌株携带的质粒pHH205是温和病毒SNJ1的前病毒,可以侵染携带质粒pJ7-1的J7-2菌株形成噬菌斑。根据主要结构蛋白和预测ATPase的氨基酸序列分析,SNJ1被归属为PRD1-adeno virus二十面体病毒家族。然而由于SNJ1结构对高盐浓度的依赖性等原因,此前一直未能观察到该病毒的电镜照片。本研究通过完善SNJ1病毒的纯化方法获得了高纯度病毒颗粒,观察并确定其形态为二十面体内包膜病毒。在建立SNJ1病毒纯化方法过程中,从J7-1菌株中意外地获得了另一株形态不规则、有包膜的温和病毒SNJ2,其极性脂成分几乎无选择性地从宿主细胞膜中获取,SNJ2的大量复制需要SNJ1病毒调控基因区域的协助。该病毒基因组为16992 bp环状双链DNA,其双链上存在由保守基序“GCCCA’’引发的缺刻和单链区域的断裂现象。保守基序处断裂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热点的特征,可以分为主要断裂、次要断裂和基本不断裂的位点。SNJ2病毒基因组编码25个预测ORFs,其中的5个ORFs组成多形性包膜病毒家族保守基因簇:两个病毒结构蛋白、ATPase及两个预测与包装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病毒的两个结构蛋白——膜蛋白和表面突触蛋白分别由gene12和13编码,命名为VP12和VP13(virion protein, VP).根据病毒基因组排列、复制方式及保守基因簇同源性,将SNJ2划归为“Pleolipoviridae"病毒科Betapleolipovirus病毒属。对SNJ2病毒与宿主的关系进行研究,SNJ2前病毒整合在J7基因组tRNAMet基因3’末端,整合位点的正向重复序列为14 bp。正常生长的J7-1细胞内存在游离的环状SNJ2基因组,并以较低程度复制释放病毒颗粒。丝裂霉素C (MMC)诱导后,细胞内多倍体基因组中少部分前病毒切离环化进入裂解循环并大量复制释放病毒颗粒,而大部分基因组拷贝仍处于溶原状态,表明在正常生长和诱导情况下,宿主细胞内的SNJ2病毒都存在不同状态。通过不断诱导,我们获得一株所有基因组拷贝均只保留整合位点,不整合SNJ2的菌株Natrinema sp. J7-3。 SNJ2侵染J7-3菌株的双层平板并不大量复制释放病毒颗粒形成噬菌斑,而是重新整合到其基因组上。此外,我们在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整合在10个嗜盐古生菌属基因组上总共17株SNJ2-like前病毒,表明嗜盐古生菌基因组上广泛整合有多形性包膜前病毒。绝大多数前病毒包含完整的该病毒家族保守基因簇,少数缺乏其中一至两个保守基因,推测可能为缺陷型前病毒。相比环境中分离的多形性包膜病毒,SNJ2-like前病毒包含一系列病毒-宿主关系的调控基因,如整合酶、转录调控因子、抑制蛋白、Orc1/Cdc6复制起始蛋白的预测编码基因。与SNJ2整合方式相同,这类前病毒其均插入宿主基因组tRNA编码基因处,整合位点处正向重复序列长12-59 bp。对SNJ1病毒与J7宿主菌的关系进行研究,包含SNJ1前病毒的J7-1菌株在共培养实验中较其他J7菌株在生长竞争中更有优势。其释放的病毒能侵染并裂解大部分J7-2细胞,而少部分被侵染的细胞通过形成包含两个质粒的溶原化Natrinema sp. LJ7菌株,而逃避被裂解。LJ7菌株在对SNJ1病毒的免疫性方面表现出与J7-1和J7-2不同的特征,其能够释放SNJ1病毒且对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免疫性,同时细胞的自裂解也导致LJ7生长上的不稳定,但该菌株在短期内能较为稳定地携带两个质粒。实验中,分离到一株不含有质粒的Natrinema sp.CJ7菌株,其能被SNJ1侵染并形成噬菌斑。SNJ1侵染敏感菌形成的噬菌斑为模糊状,而通过不断侵染扩增传代,能够稳定获得噬菌斑呈透明状的突变株。分离获得两株突变株SNJ1-Mutant 1/2,其侵染敏感菌J7-2后形成溶原化LJ7的概率极大降低,表现为对敏感菌裂解性增强。SNJ1-Mutant 1/2基因组上分别只有一个碱基位点发生突变(SNJ1-Mutant 1基因组上2531位碱基由A突变为T,SNJ1-Mutant 2基因组上2520位碱基由A突变为G)。两个突变位点均位于预测抗毒素蛋白MazE编码基因及一系列预测调控基因的上游非编码区,推测该位点可能影响了抗毒素蛋白的转录使细胞内毒素-抗毒素系统失衡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影响了下游调控基因中未知的溶原-裂解调控基因的转录使病毒进入裂解循环。对多形性包膜病毒SNJ2本身性质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嗜盐古生菌温和病毒的认识。预测的SNJ2-1ike前病毒极大地丰富了多形性包膜病毒家族,也预示古生菌基因组上的前病毒数量被严重低估。对SNJ1与其敏感宿主关系的研究表明其病毒自身或与宿主之间可能存在复杂而精细的溶原-裂解调控系统。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论证,以更深入地揭示古生菌温和病毒自身以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技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运用热电材料制备的热电转换器件能够使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能够将各种剩余的和浪费的热量如工业余热、汽车排放的尾气热量等转换成有用的干净的电能。因此,热电转换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空气污染的方案。目前,如何提高热电材料的转换效率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转换效率受电导率、塞贝克系数、热导率等多种
本文旨在研究中层顶金属层的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背后蕴藏的物理机制,重点研究了中层顶金属物质的源——流星消融——对金属层的潜在影响。并尝试解释了目前金属层中一些尚无定论或尚存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武汉(30°N)在过去几年内的长期Na和Fe激光雷达测量,我们展示了高高度偶发金属原子层的季节/周年变化特征。我们发现出现在105 km以上的高高度偶发Na层和偶发Fe层几乎只出现在夏季。从
目的: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研究显示,宿主因子影响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本文研究宿主因子作用下呈差异表达的日本血吸虫腺苷酸激酶1(SjAK1)的基因功能。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表达SjAK1基因,检测重组SjAK1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及机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SjAK1进行组织学定位,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鉴定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时期虫
植物有性生殖是关系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生命过程。植物有性生殖发育分子基础的研究对于揭示果实、种子的形成,大小,数量,及生长方向等重要的农业性状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在有性生殖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其影响拟南芥的花柱特化及果实发育,从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blast序列比对,该基因序列只存在于被子植物基因组中,在拟南芥,水稻,葡萄,玉米,毛果杨,高粱中有
稀磁半导体材料(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DMS)由于同时兼具载流子的自旋和电荷自由度,使其可用于制备磁、电集于一体的半导体器件。替代传统的半导体器件后将提高半导体数据处理、非易失性、降低能耗等方面的性能。室温铁磁半导体的制备是目前半导体自旋电子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并为实现替代传统半导体器件提供了现实基础。但这些材料中磁性的来源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尤其是
强关联电子体系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强关联模型可以精确解出,所以需要数值方法的辅助来帮助理解各种系统中电子相互作用的效应.密度矩阵重整化群是研究低维强关联系统的准确和有效的数值方法.为了理解纳米尺度的非均匀性对强关联系统造成的影响,我们研究了一维半满的Hubbard超晶格的物理性质.Hubbard超晶格的原胞是由LU个排斥格点(排斥相互作用U>0和轨道能量ε≠0)和L0个自由
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杆、板和壳等结构元件处于电磁场环境中的情况已是屡见不鲜,这种电磁场与力学场相互耦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非线性特性。这种非线性特性表现出来的力学行为比较复杂,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由此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以往,对磁弹性屈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铁磁性薄板屈曲理论模型的建立及修正;以Tokamak核聚变反应堆环向磁场载流线圈为代表的对载流线圈及载流杆件的稳定性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并拥有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地区,土壤贫瘠。然而近年来,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对该地区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却知之甚少。本研究选取锰离子氧化和多环芳烃降解的细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在沙漠环境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获得有理论与应用研究价值的微生物资源,同时对部分其他分离菌株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首先对参与锰离子氧化过程的细菌进行了研究。这
纳米孔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结构特点,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纳米孔传感器及基因测序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应的纳米孔技术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可控地制备以及有效地调控纳米孔的结构,是基于纳米孔的设备集成的最基本的前提,对相关器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借助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技术,本论文主要对制备的镁(Mg)纳米孔进行了结构的表征、电子束辐照下的愈合机制的探索、与孔形有
本文以王廷相伦理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王廷相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方法论基础。笔者认为王廷相受到商业文化的熏染,经历了仕宦生涯的历练,而明王朝面临的政治、军事危机以及理学、心学发展中显现出的种种问题,让王廷相产生了深切的忧虑,这一切促使王廷相在本体论上继承张载的气学,在伦理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展现出面向现实的特征。而在方法上,王廷相提倡怀疑精神,追求“自得”之学,同时他还将经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