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部分大城市周边普遍发育形成一类新型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局面,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区。本文通过对半城市化理论的学习,采用断裂点分析方法对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进行识别界定;基于界定数据,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运用几何象限方位分析法、紧凑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半城市化地区形成演变的驱动因素;最后根据研究成果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半城市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景观紊乱度、建设用地占比、非农人口、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六个指标构建了南昌市半城市化识别指标体系,结果显示:2000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总面积46.00km~2,主要分布在青山湖城区、青云谱城区和经济开发区等7个行政单元;2005年,半城市化地区总面积扩大为79.5km~2,空间范围扩散至18个行政单元,半城市化地区主要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山湖城区;2010年半城市化地区总面积为79.00km~2,主要分布地区依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山湖城区,共17个行政单元有所分布;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总面积扩大为114.50km~2,空间范围明显扩大,分布于25个行政单元。分阶段看,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半城市化发展较为活跃,2005-2010年半城市化发展相对稳定。从分布形态来看,南昌市四期半城市化地区界定数据皆以若干独立斑块呈现;其中,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阶段半城市化斑块数量增加显著,2005-2010年斑块数量有所减少。(2)从时间维度上看,半城市化地区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景观紊乱度(a)指标水平缓慢下降,建设用地占比(b)指标水平略有上升,非农人口(c)和人口密度(d)指标水平逐渐下降,工业总产值(e)指标水平快速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f)指标水平逐年提高。区域内表现为: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土地开发程度逐渐提高,人口集聚态势减缓,开发建设情况逐步完善,工业化进程加快并迅速占据主导地位。面积分布变化结果显示:2000-2015年,新增半城市化面积103.05km~2,减少面积35.00km~2,保留面积11.00km~2;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山湖城区和青云谱区面积增减变化显著。分阶段看,2000-2005年,新增面积64.75km~2,减少面积共31.25km~2,保留区域较少,面积仅有14.75km~2;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山湖城区的半城市化区域面积变化量较大。2005-2010年,半城市化面积增减变化不明显;新增面积仅29.25km~2,保留半城市化面积约49.75km~2,减少面积共29.75km~2。2010-2015年,新增半城市化区域面积82.5km~2,减少面积47km~2,保留面积32km~2;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山湖城区以外,罗家、昌东和长堎等乡镇半城市化区域面积变化也较为频繁。(3)从空间维度上看,扩展方位结果显示:2000-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主要扩展方向是正南、东南、正西和西北,其中西南方向扩张面积最小。分阶段看,2000-2005年,各方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西北和正南方向为主要扩张方向;2005-2010年,总体扩张面积相对较小,但西北和正南依然为主要扩张方向;201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区域呈多方位形式扩张,除西南以外,其余方向均有明显扩张。由缓冲区分析结果可知: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在空间范围上呈现出由城市核心向城市边缘扩散的离心式圈层(非闭合圈层)扩展过程。2000-2005年,2级缓冲区内半城市化地区面积显著增加,空间范围明显扩大;2005-2010年,空间范围扩大至第6级缓冲区且第5、6级缓冲区半城市化面积增量较大;2010-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范围扩散加剧,面积扩散主要位于2、3级缓冲区。从形态层面上看,2000-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按时间顺序紧凑度指数依次是0.1821、0.1061、0.1154和0.1009,总体呈现先分散后稳定再分散的扩展形式。其中,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阶段多数行政单位内半城市化地区紧凑度显著下降,区域内半城市化地区呈现零星发展的态势,空间形态愈发破碎。(4)半城市化地区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其形成和演变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概括来说是由城市化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化、交通发展以及政策等5个方面的驱动力所导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以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生活水平因素、交通因素和科技因素为代表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综合影响力逐年增强。(5)针对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4点优化对策:(1)调整土地政策,强化规划引导;(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3)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限制农村土地开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5)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