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水生植被修复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m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生植被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围湖造田、工业发展、人口激增等人类频繁活动导致了滇池水生态环境的恶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滇池水生植物一直处于种类与数量减少的状态,直到2010年才出现沉水植物群落的小面积恢复,分布区域内水生植被结构开始偏向于逐步稳定趋势。然而,水生植物修复效果不佳、修复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出现局部修复范围内水生植被大面积死亡现象。本研究独立构建AEM3D模型,基于滇池现状水文-水质水生态数据,率定验证后确保模型精度。模拟阶段通过改变气象参数模拟水生植被的不同生境条件变化,同时辅以实地采样分析验证模拟结果准确性,筛选适宜水生植被修复的区域;基于现状滇池外流域调水数据,模拟平、丰、枯三种年型下未来长期调水对沉水植物分布及生物量的影响情况。本文为未来滇池水生植物修复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构建与率定AEM3D模型。主要为四步:(1)对搜集到的历年数据进行整理分类,了解滇池水质水生态演变趋势;(2)将历年数据转换为模型中各模块匹配格式;(3)模型测试启动后,如果运行结果为报错代码,则需对模型进行调试;(4)使用蒙特卡洛自动率定和手工率定相结合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在模型建立及调试后,采用远期数据(2016.06-2018.06)进行率定,近期数据(2018.06-2019.06)进行验证,相关系数(R)评价模型精度。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滇池水温变化,率定、验证后R值分别达到0.98、0.99;与实测数据相比,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三个指标模拟精度较高,R值均不低于0.68,其中,验证前后,DO的R值由0.58上升到0.75,TN由0.42上升到0.68、TP由0.62上升到0.70;氨氮和叶绿素在率定后R值均在低于0.3,通过验证调整后R值达到0.5以上。总体来看,模型能够模拟滇池水文、水质变化,模拟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滇池情景模拟。(2)筛选适宜水生植物修复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地采样结果相互印证,确定最适宜水生植物修复区。首先根据滇池流域气象资料和水生植物情况,设定模拟参数。其中,设置春夏两季为5 m/s的西南风,持续30天,模拟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AR)、流速、藻类聚集、悬浮物四个因素的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外海南部的东南沿岸为最适宜水生植物修复区,该区域PAR均值高于30 W/m~2,保证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流速均值低于0.1 m/s,该流速不会影响植物形态及营养盐吸收;藻类聚集和悬浮物浓度分别为20μg/L、20 mg/L,低于湖体均值,不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其次,实地采样获得的种子库、沿岸带沉积物浓度数据,发现外海南部的东南沿岸沉积物中TN浓度4700~4800 mg/kg、TP为1700~5900 mg/kg、TC占比为3.6%~4.1%、Hg为0.15~0.3 mg/kg。最后,综合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外海南部的东南沿岸与其他区域相比更适宜水生植被修复,为最适宜水生植物修复区域。(3)模拟长期调水对沉水植物影响。根据滇池气象数据、出入流、调水数据调整模型参数,模拟丰、平、枯三种年型下连续调水15年,滇池外海沉水植物的覆盖度分布及生物量变化情况。丰、平、枯三种年型下第一年沉水植物分布没有明显差别,覆盖度均低于5%,南部沿岸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00 g/m~2、350g/m~2、400 g/m~2,其余区域均低于南部沿岸;第三年三种年型均出现北部及东南沿岸沉水植物覆盖度及水生生物量的减少情况,其中枯水年减少情况最轻,这是因为持续调水使水位升高,从而导致沉水植物的衰败;第五年时,沉水植物覆盖度及水生生物量恢复到第一年的水平,第三年衰退最少的枯水年的覆盖度及东南沿岸生物量分别达到7%和450 g/m~2;在第十年和第十五年丰平枯年型的模拟中,沉水植物覆盖度上升到15%左右,东南区域沉水植物生物量均值也由500 g/m~2上升到700 g/m~2,其中枯水年作为沉水植物修复效果最好的年型,覆盖度达到了20%,东南沿岸带沉水植物生物量均值达到了800 g/m~2左右。模拟结果表明:短期调水会影响沉水植物生长,而长期调水影响较小,从第五年起,沉水植物生长范围逐渐恢复,生物量渐渐增加。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到来,家具行业的市场竞争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依托数字信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具技术逐渐成熟,为了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可以预见,未来家具设计必将向着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本研究以用户体验、产品创新等相关理论为驱动,把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探讨在智能化语境下衣柜的功能特征与技术系统,提出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衣柜设计方法,用于指导家具智能化设计。首先,对现有智能化相
学位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日新月异,城市与乡村从对立走向融合。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必然引发乡村“老龄化”、“空心化”,进而导致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严重影响了乡村人口与土地的协调。从2004年到2021年连续十八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均提及乡村人口与土地协调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更是把人口与土地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点,人口与土地协调水平
学位
应对城市地上空间快速发展的趋势,围绕轨道站的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关注焦点之一。但轨道站地下空间,始终普遍存在地下空间环境单调以及地下空间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割裂的问题。在地下空间设计中置入空间叙事概念可以帮助使用者理解空间意义。本研究尝试探讨地下空间设计中如何有效结合叙事设计,剖析在叙事设计阶段中结合空间分析方法辅助设计者的可能性,以获得更好的地下空间设计效果。本研究以轨道站地下空间为
学位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紫外线吸收剂常无任何的处理方式而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使得人们的身心健康面临着其以各式各样形式的侵害。ZIF-8具有比表面积大、组成结构多样、孔道可调及后修饰、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吸附等相关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与前景。本文以ZIF-8作为基础材料采用微波合成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IL@ZIF-8作为新型吸附剂,实现对苯并三唑紫外线吸收剂(BTs)的吸附研究及
学位
为了评估地下水污染状况和构建适用的地下水溶质迁移模型,本研究针对苏州市高新区北部区域的地下水,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环境,设置17个地下水监测井并采样检测,依据检测数据开展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同时对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合高新区北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数据,构建了该区域的地下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污染物的溶质迁移模拟,最后根据结果提出对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具
学位
乡村作为城乡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资源利用不足,城乡资源交换与供给不平衡,如何从村庄空间关联互动出发,建立高效的村庄空间网络协同发展路径,提升村庄空间互动性与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学认识村镇空间关联发展态势,建立乡村区域联动发展路径,实现村庄组团以及村庄与城镇的互补促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举措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村庄居民跨村、镇、城界域活动明显,对乡
学位
蓝藻水华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历来是研究的热点,而在蓝藻水华暴发区域差异性研究方面国内外均十分薄弱,尤其是针对高原湖泊蓝藻水华暴发的驱动和维持机制缺乏了解,因而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蓝藻水华防控管理决策。随着国家对水环境的重视,滇池在湖体的治理与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本文采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AEM3D(3-Dimensional coupled Hydrodynamic-Aquat
学位
生物炭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环保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生物炭作为吸附剂固定重金属镉离子。但是进入土壤环境的生物炭,容易随水迁移、下渗等途径进入到水环境,对环境中的生物存在潜在风险,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然而,这种风险取决于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换言之,如果生物炭对重金属固定能力很强,即使被鱼类吞食,被吸附的重金属也难以对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亦或是影响较小。目前,有关此类研究十分鲜见。基于此,本研究以负
学位
随着社会和工业的发展,环境中排放的芳香类有机物逐渐增多,对生态健康的威胁也随之增大。而我国污泥的产量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形成逐渐增多,剩余污泥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和卫生填埋,其处理方式存在着处理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等问题。由于剩余污泥中有机质含量高,可在高温热解条件下生成碳基吸附材料。因此,本研究以脱水污泥(含水率78%)为原料,在温度为700℃,升温速率为10℃·min-1的热解条件下制备污泥生物炭(S
学位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是一种新型自养脱氮工艺,具有无需外加碳源、曝气能耗下降、剩余污泥减量、温室气体减排的优势。然而,厌氧氨氧化细菌(An AOB)世代周期长、生长繁殖慢,限制了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规模化应用。研究发现,生物炭添加可以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繁殖,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反应器的脱氮性能。同时也有研究发现,生物炭可以作为导电体介导厌氧消化(AD)中的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过程,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