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担保规范的裁判适用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担保是一种促进资金融通的重要手段,但是公司对外担保潜藏着风险。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充分注意到了公司担保带来的风险,专门在第16条中设置三个条款对公司担保问题作出规定,这对于防范担保风险,保障公司及股东利益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该规定并非十分完备,理论界与实务界还存在很多争议,《公司法》第16条的规范属性、公司章程及决议对公司担保合同效力的影响、担保债权人是否有审查公司章程的义务、担保债权人善意的标准、担保无效后法律责任承担等问题尚未形成一致性的意见,导致法官在运用该条款进行裁判时,显得无所适从,“同案不同判”的裁判结果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司法的公信力。令人遗憾的是2018年最新修订的《公司法》依然沿用2005年《公司法》中的担保规范内容,并没有对亟待澄清的问题作出回应,出台的公司法司法解释对公司担保问题亦语焉不详。面对裁判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中耗费重墨力图终结公司担保案件裁判分歧,但仍留有遗憾。本文试图对我国公司担保立法及实践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洞察公司担保内部决议及章程之实质性内涵,厘清公司担保内部决议效力与外部担保合同效力之间的牵连关系,从而理顺认定公司担保合同效力的逻辑思路,得出具有一定启示性的研究结论,并对我国公司担保案件司法裁判路径选择及立法的完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除引言与结语之外,正文共有六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我国公司担保规范与裁判适用现状”,该章梳理了1993年《公司法》担保规范及2005年《公司法》担保规范的基本特点,并通过对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及发布的公报案例进行分析,呈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在适用1993年《公司法》第60条及2005年《公司法》第16条进行裁判时产生的“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又通过对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等资源库中检索的300份判文书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担保案件裁判结果未有平衡各方主体利益,存在偏向保护担保债权人利益的问题。第二章“公司担保规范裁判适用困境的成因分析”,基于第一章反映的公司担保规范裁判存在的问题,本章旨在分析何种原因造成此种现象。首先,公司担保规范存在法律后果不明确、内部行为的外部效力未能有效界定、法条过于简洁等问题,妨碍了裁判者准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其次,商法与民法在裁判适用中未能有效统一,并克服单一思维的障碍,《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诸多条款未能形成一定体系的裁判规则;最后,最高人民法院对公司担保裁判问题莫衷一是,未能及时出台指导意见或司法解释终结分歧。第三章“公司担保规范裁判适用方法的甄选——引入利益衡量方法”,本章与第四章、第五章从中观角度回应如何应对担保规范裁判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在规范分析的裁判路径中,规范性质识别的裁判路径和内部限制说的裁判路径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现有公司担保规范下无法自圆其说。另一方面,《公司法》第16条的法律后果漏洞以及公司担保纠纷本身存在的公司法与合同法价值冲突,使得公司担保合同效力的判断问题归结为价值判断问题,而利益衡量方法天然与公司担保规范裁判适用存在契合。第四章“公司担保规范裁判适用进路的修正——厘清内部决策权与外部代表权”,本章主要讨论判定公司担保合同效力需要理顺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问题,修正担保合同效力判定的合理进路。具体而言:首先,合同效力判定路径的厘清,先要明确公司担保决议的定位,担保决议应由有权决策机构做出,因没有授权基础的担保属于越权担保;其次,《公司法》第16条以法律昭示的方式,将公司章程、公司决议的内部效力延伸于外部,对外发挥一定的效力,必然影响担保合同效力;最后,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先应解决的是该行为的效果是否归属于公司,然后才有合同效力判断的讨论空间,越权担保合同效力判定可以类推适用无权代理制度弥补担保立法空白。第五章“公司担保规范裁判适用缝隙的缝合——赋予担保债权人形式审查义务”,本章回应公司担保规范裁判适用中存在的体系缝隙问题,主要讨论如何通过嵌入担保债权人的审查义务来实现担保合同效力的认定,以此来实现公司担保案件裁判的动态平衡。本章首先分析了担保债权人审查义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合理性,然后对担保债权人审查义务的标准与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探讨了担保债权人善恶意的认定标准,善恶意的举证证明责任分配,以及担保债权人恶意时的责任承担问题。最后,本章对上市公司担保债权人的严格审查义务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公司担保规范及裁判适用的调适——兼论商法精神的塑造与坚守”,针对第一章、第二章呈现的担保规范及裁判适用中的问题,本章旨在宏观层面探讨如何对公司担保规范及裁判适用进行调适。具体而言:在公司担保立法层面,公司担保规范的完善,至少要填补越权担保的法律后果,明确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限,并对公司担保决议的效力边界予以划分。在公司纠纷裁判思路转向层面,应树立辩证统一的民商事审判理念,注重利益均衡原则在商事审判中的应用,并善用解释方法补阙法律漏洞。另外,公司法遵循着商法特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而这些恰是公司法价值目标、制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应引入和运用商法思维指导公司法进行修法。
其他文献
太阳翼系统是航天器在轨运行时的主要供能装置,其振动问题在航天领域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太阳翼对日定向驱动诱发的微振动已成为制约高精度航天器的姿态稳定和指向精度的关键问题之一。驱动诱发太阳翼微振动的传统控制方法一般从驱动稳定性角度出发,通过对驱动机构施加振动控制算法进行振动抑制,这类研究往往缺乏振动对航天器干扰的显式评估,且复杂的振动控制算法增加了对日定向驱动控制的干涉,增大了太阳翼对日定向工作的
基于若干重要的理由,从税基划分合理化—本文称之为“税基合理归属”—视角研究区际财政能力均等化既重要又紧迫。从实践层面来说,税基不合理归属直接影响区际财政能力均等化,进而间接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我国现行分税制关注的是如何在央地、地区间进行分钱(税收收入分成、转移支付),而不关注产生税收收入的上游-税基(税基是否合理地归属到它该在的辖区,回归合适的征税地),在第一步税基归属到错误辖区的基础上谈如何
微震监测是水力压裂范围探测的重要手段。利用微震监测可动态地观测井下煤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状态,评价水力压裂增透效果,对井下煤层水力压裂精准实施和瓦斯高效抽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井下煤层水力压裂微震监测处于应用探索阶段,基本沿用冲击地压微震技术,对煤层水力压裂微震响应机制的认识还未成熟,煤层水力压裂微震有效监测距离不明确,井下受限空间给微震震源定位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使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
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是一种将光栅集成于扫描微镜之上同时具有分光和扫描功能的新一代微型光学分光器件,具有小体积、低功耗、低成本、高集成度等显著特点,是光谱分析检测装备的公共核心部件。论文面向新一代低成本高性能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对核心分光元器件的迫切需求,开展高性能、低成本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迫切的应用需求。论文针对当前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存在的衍射效率低、镜面尺寸小、
经济波动研究历来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和热门话题,特别是经济短期波动的预测,更是研究的难点。中国经济波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主要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和探索。学者们根据经济系统运行的惯性利用历史统计调查数据的变化特征及规律,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经济波动的监测和预测。虽然宏观经济统计调查数据的质量逐步提高,但仍存在问卷调查主观性较强,调查的成本高,数据
钽(Ta)是工业上的重要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熔点与密度,优异的延展能力及极高的抗腐蚀能力,在电子、化工、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然而,Ta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织构梯度、织构带及尺寸粗大不均一等不理想的组织及织构特征。上述不理想的组织及织构特征本质上与Ta的变形和再结晶行为具有强烈的取向相关性密切相关,而目前对于Ta中取向相关的变形和再结晶行为的认识还不够系统深入。基于此,本课题围
基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主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的利用式创新模式,而对具有突破性的探索式创新重视不足的创新现状。以及银行等债权投资者与股权投资者因其风险特性差异而对不同风险类别的企业创新活动具有差异化支持特性的现实状况。如果仅从债权融资的视角考察政府R&D补贴对企业融资的影响,而轻视R&D补贴对股权融资影响的重要性,则不利于我们从更为完整的逻辑画像厘清R&D补贴该如何引导外部资金助力企业研发
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历经了初步探索阶段、试点推进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决胜脱贫攻坚阶段,已经由地方区域性的探索实践上升为具有国家顶层设计并广泛推行的系统性扶贫工程。梳理中国扶贫移民发展脉络,能够厘清易地扶贫搬迁逻辑,目标是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出发点是从源头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路径是从过程中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的落脚点则是从结果上紧抓“扶人”根本、实现人的发展。当前,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的学术成果颇
由于风电并网系统的控制特性与同步发电机具有显著差异,导致以风电并网系统为代表的锁相同步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单元的暂态同步机制正逐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尤其在高度电力电子化的控制特性及复杂的暂态行为下,导致风电并网系统面临同步特征不明、失稳机理不清、故障形态演化规律多样的暂态同步稳定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和物理概念清晰的分析方法和失稳判据,同时,影响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也未能定量描述,难以针对性地提
作为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合理正确的定价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相关研究则成为了重要的命题。根据估值理论,盈余持续性是股票定价的内在要求,而加总盈余对盈余结构的掩盖,导致持续性信息损失,在投资者功能锁定下,常常形成资本市场异象。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集团特征的凸显,其存在的母子公司结构是讨论盈余持续性不可回避的因素。基于我国既披露合并报表,也披露母公司报表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