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03年和2001年NCEP/NCAR再分析和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经Lanczos带通滤波,研究了2003年涝年不同时间尺度的低频振荡特征的差异及其与强降水过程的联系,对比分析了季节内振荡特征在2001年早年和2003年涝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 (1)季节内振荡(30~70天)和准双周振荡(8~15天)在2003年(涝年)江淮梅雨期明显。季节内振荡强于准双周振荡。总低频降水对总降水具有显著贡献,且不同时间尺度的低频降水扰动具有很强的局地性与互补性。两个尺度的低频涡度在江淮地区降水期的对流层高、低层大都呈负、正配置,具有斜压结构,利于降水发生。不同时间尺度高低空的环流有差异:季节内振荡主要以对流层低层存在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以东地区的低频波列(P-J)的活动过程影响副高的变动进而影响强降水的形成;准双周振荡则以对流层高层中纬气旋/反气旋沿纬圈方向的持续东移及Rossby波的能量传播影响江淮降水过程。整层水汽通量显示两个时间尺度上来自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季风对水汽输送贡献都较为显著,30~70天低频降水的水汽来源为南海,而8~15天低频降水的水汽源地主要是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 (2)季节内(30~70天)低频振荡在早年(2001年)江淮梅雨期亦很显著,且具有较强的局地性。与涝年对比发现:早年,低频涡度在江淮流域对流层高、低层呈同号配置,与涝年相反,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存在于西太平洋30~70天低频波列(P-J型)的活动过程影响了副高变动,该年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北、偏东,且高、低层在同位相上具有相同的环流形异常,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有趣的是,水汽的聚积与降水量呈负相关。由于500hPa东亚中高纬地区高压脊不断出现,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侵,即使大气运动有利于江淮上空聚积水汽,但不一定有利于降水的发生。来自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季风输送的水汽到达不了江淮地区。因为环流的结构异常,只存在较弱的降水,其水汽源自渤海湾和西太平洋。这些与2003年涝年的低频水汽主要源自南海有很大差别。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84~2002年的全球海洋客观分析海气热通量(OAFluxes)资料和NCAR/NCEP-2再分析资料等,使用EOF、CSVD、相关分析等多种诊断方法并结合热力适应理论,对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
本文使用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华南4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气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在细致分析了前春大气环流和华南降水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旱(涝)合成和旱(涝)个例
众所周知,水汽是降水的基本条件。水汽含量的多少既决定饱和状态能否达到,也同降水量大小直接有关。近年来,地基GPS已经开辟了改进大气中水汽监测的可能性。GPS资料分析使用了一
对于风暴尺度天气系统,目前“单一”确定性预报仍然存在较大困难。鉴于集合预报技术在中期数值预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因此对风暴尺度系统引入集合预报技术就成为一个自然的选
本试验于2001年3月~2002年10月期间,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昌平试验站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及系统观测,对不同灌溉处理下早稻需水耗水特征、根系分布状况、生理过程、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的需水量为750~861mm,其中旱稻502为770~773mm,旱稻297为750~861mm。不同水分处理下旱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大部分都集
舞蹈表演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早诞生的艺术种类,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肢体动作表达艺术,也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领域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借用道具丰富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以及
本文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情景对华南地区2071~2100年的气
本文使用98-06年的TRMM 3G68、3842和3A12降水产品,QuikSCAT/NCEP混合风场以及NCEP-1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南海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国台站资料以及TRMM卫星降水资料等,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揭示了副高双脊线的建立过程和影响因子,指出了双脊
第一次走进福州正大广场25层的“好·形象”工作室,十个人大概有九个人会纳闷:这是咖啡馆?图书室?抑或只是一间小小的私人会所?这时,被客人们叫“阿杰”的赖金杰总是特别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