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九十年代以来女性形象的变迁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2004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90年代以来的女性形象在主流文化语境下的认同危机及由危机激发出来的文化认同感,并展示女性形象体现出的文化认同之历史变迁,为建立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双性文化”提供理论思考。本文从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切入正题,分析“妇女解放”的困难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妇女问题”,思考“妇女解放”后果及后果的成因,探寻其文化渊源,反思从“文化”上“解放妇女”并探讨如何建构“女性文化”。作为当代“女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文学”,因其与中国文化文学的血脉相承关系,故而将“文化认同”作为分析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里的女性形象的视角,分析文本女性形象,并让女性形象和女性现实的处境进行多重的对话,可以为建构“女性文化”提供思想和理论资源,从而洞察当代中国“女性文化”的现状,并思考从文化上解放妇女并建构“女性文化”体系的可能性。“女性写作”是考察同一时期“女性文化”的窗口,自90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由此,笔者引入“文化民族主义”的概念,分析置身子“文化认同”危机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与“文化认同”的具体关系。90年代以来的女性形象面临重重认同危机,她们反抗危机的方式多种多样,抑或建立一种“女性文化”体系,抑或在绝境中挑战生命的极限,即使被卷入欲望都市的漩涡中,认同危机加深,也没有放弃寻求的努力。本文从探索建构“女性文化”转入研究“女性写作”的文本,又从分析具体的文本及女性形象上升到考察“女性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文革结束后,经过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写作积淀,90年代的“女性写作”表现出建构“女性文化”的倾向,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展开文本分析,可以归纳出建构“历史空间观”、“私人空间观”和言说“日常生活”三类女性形象,从她们身上能看出女性被危机激发出来的强大“文化认同”。到了21世纪初,渐入消费时代,“女性写作”遭遇的文化环境日益复杂,西方后殖民文化的侵入,由此带来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品文化”,是“妇女解放”后面临的又一轮激烈挑战,被消费时代“物化”和拒绝“被物化”足“女性形象”面临的二难选择,同时,在与西方世界较量的过程中,“第三世界”民族的命运也体现在一些女性形象身上,面临重重“认同危机”,女性形象每个选择都表现出这一时期“文化认同”的倾向。从文本分析到文化分析,可以大体梳理出“文化认同”与90年代以来的女性形象之问的复杂关系。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南宋中期人才兴盛,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国力上升,士气振作,呈现出中兴风貌。而散文以它独有的议论精神、理性精神、写实精神比诗、词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中
作为一位政治家,张之洞的一生颇多可圈可点之处;而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成就也是不容抹煞的。张之洞的一生充满劳绩,也充满诗意,诗歌不是其人生的附属品,而是其一生诗意光华的凝
乐清方言片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东临乐清湾,南临瓯江,是吴语瓯江片下的一个小片。本文以笔者2002-2003年实地调查所得的方言语料为基本资料,以描写法和比较法对乐清方言片内部语
学位
吴趼人是晚清最为多产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300万字的文学作品。对吴趼人的小说研究,学者们大都着眼于他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及
吕日周,原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后任政协九届山西省委员会副主席,一个曾因“舆论监督风暴”而风靡全国新闻媒体的改革者。最近,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相
1前言rn1996年第二代CDMA在韩国获得了成功,这震惊了当时对CDMA抱有抵制态度的欧洲和日本的无线产业阵营,它们急迫地提出所谓宽带CDMA的概念,即WCDMA,以区别于北美的IS-95 CD
本文在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的有关语法理论如配价语法、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等对《史记》中的双宾动词进行探讨和研究,指出了前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
“释氏辅教之书”是我国第一批直接在外来宗教即佛教的影响下产生并为之服务的文学,虽然在内容和题材上略显单调,但它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却是相当明显的,它的出现为中国文学注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