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S模型中CN值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影响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z0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雨内涝是目前较多城市面临的“城市病”。研究证明,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不透水面增加改变了城市的水文循环条件,导致了区域径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但不透水面空间格局对城市地表径流也有着影响,而这方面的关注却较少。同时,针对暴雨内涝的研究,目前的关注点主要为模拟预警、风险评估及雨水管理。以往针对暴雨内涝的主要治理方式为改造排水管网,但排水管网的改造需要较高经济、社会成本,且成效不高,“海绵城市”理念的强调和推广,把城市对雨水的渗透性作为解决未来城市内涝的重要途径,也给未来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提出新的要求。未来有必要将“海绵城市”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结合,探讨不透水面格局对降雨径流的影响,并对不透水面格局进行优化以降低城市地表的降雨产流能力。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快速发展成就的广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主城区1980年代,1990年代以及2000~2012年的城市暴雨内涝事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对于1990~2010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响应。研究发现,1990~2010三个时期,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建设用地密度从17.30%增长到41.76%,相应时期的暴雨内涝点呈现出数量增加且分布范围扩大、先集聚后扩散的趋势,暴雨内涝点格局与城市发展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暴雨内涝点密度和建设用地密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正相关性逐渐增强,其中,皮尔森相关系数从0.214增长到0.429,空间二元相关指数从0.216增长到0.388。然而,建设用地密度对暴雨内涝点密度的影响在局部上存在着空间差异性,表明即使开发强度相近的区域,其暴雨内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不一定相同,这说明还存在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把城市流域划分技术与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指标进行结合,将研究区划分为600个径流小区作为研究子单元,以此更具自然生态意义,同时又考虑了城乡规划意义,径流小区的平均面积为0.2~1.5平方公里。而SCS模型的CN值作为综合了“土壤-地类-不透水面”的参数,能够综合反映地表要素对于降雨径流产生的影响。研究区中心区域的径流小区比外围区域有着较高的CN值,且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整个区域的降雨径流系数将增大,但该系数最终将趋于0.8。通过对各个径流小区的CN值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内CN值的各项空间指数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以中、高类别CN为主,且越靠近中心区域,人为开发强度越大导致了CN值斑块蔓延度大、形状复杂度小,且中等CN值分散程度较大。对于60分钟一年一遇的降雨情况,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减少不透水面密度,分散中等不透水面密度的如城市、村庄、农田等区域,团聚低不透水面的森林、草地区域,降低中等不透水面密度的森林、草地区域的开发程度,有利于减小径流系数。
其他文献
期刊
全球变化是关系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的重大科学问题。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全球变暖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所造成。这其中,能源消费所产生的二
越夏番茄生产是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在较冷的早春播种或定植,生长时间主要在整个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并可在秋后适当延长番茄的生长期,提高番茄产量和质量,对蔬菜淡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沿的广东省虽然其经济的增长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主要是建立在过分依赖物质资本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的,而忽视了人类自身的素质-
汽车保有量预测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有直接的参考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因素,找出了城市人口、GDP、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九个主要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高光谱遥感图像具有几何、光谱和辐射三重属性,这为目标的精确探测和识别带来了可能。高光谱遥感数据所具有的精细光谱信息为其目标探测应用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但同时由于探测器
我们都知道刘备称帝后,传到了儿子刘禅手里,就再没能传下去,蜀国被灭,就是被曹操的后人所灭。而曹操的儿子不仅能文能武,还以命护曹操脱险,堪称三国最孝的儿子。  那么,为何都是叱咤风云的大佬,下一代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数量上碾压  刘备儿子不多,亲生儿子一共有三个:刘禅、刘永、刘理。但曹操可就不一样了,曹操的儿子有25个之多,其中卞皇后所生的几子最为出名,继承人也集中在这一房里产生。教育方式不同  曹
期刊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地理学视角下的地名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目前,文化景观、文化演变、文化传播与扩散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主题。剖析地名文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林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绿色屏障,它对改变和影响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抵御各种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与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过分拥堵与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显现,“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普遍追求,其特征之一就是“环境优美”,因而以公园为代表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