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用18F-FDG摄取评估乳腺癌耐药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建立耐他莫昔芬(TAM)人乳腺癌细胞耐药细胞株 T47D-TamR,比较其与亲本细胞株T47D在18F-FDG细胞摄取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初步机制研究。 方法:采用长时间逐步增加药物浓度冲击法,诱导建立耐 TAM人乳腺癌细胞耐药细胞株T47D-TamR。利用MTT法测定耐药株的耐药指数(RI)及增殖能力。分别在不同细胞数、反应时间、18F-FDG用量及葡萄糖浓度的实验条件下,测定T47D-TamR和T47D细胞的18F-FDG细胞摄取率。利用试剂盒检测2种细胞内LDH活性、ATP水平及上清液乳酸含量。通过 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细胞中 ERα和GLUT1的表达量及AMPK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双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成功构建T47D-TamR细胞株,其RI为1.97±0.08,且增殖能力明显低于亲本细胞。分别改变细胞数、反应时间及18F-FDG用量时,T47D-TamR细胞的18F-FDG细胞摄取率均低于T47D细胞。T47D和T47D-TamR细胞内LDH活性分别为(0.42±0.04)和(0.32±0.02) U/mg蛋白, ATP水平分别为(19.99±0.32)和(14.01±0.70)nmol/mg蛋白,上清液乳酸浓度分别为(2.95±0.05)和(2.02±0.07) mmol/L。T47D和T47D-TamR细胞中ERα、磷酸化AMPK(p-AMPK)、磷酸化mTOR(p-mTOR)、GLUT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0.03、0.36±0.06、0.75±0.11、0.35±0.07和0.17±0.02、0.61±0.09、0.52±0.08、0.21±0.04。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47D-TamR细胞的18F-FDG摄取率、胞内LDH活性、ATP水平及上清液乳酸含量均低于T47D细胞,且其p-AMPK的表达量升高,ERα、p-mTOR、GLUT1的表达量降低,提示耐TAM乳腺癌细胞糖酵解水平降低。 第二部分用18F-FDG摄取评估阿苯达唑治疗乳腺癌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ABZ)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的杀伤作用,并进一步分析18F-FDG摄取在评估ABZ乳腺癌治疗疗效中的价值和机制研究。 方法:实验均在ABZ浓度梯度条件下进行。利用γ计数仪检测ABZ干预前后乳腺癌细胞的18F-FDG细胞摄取率。试剂盒检测ABZ干预前后乳腺癌细胞内ATP水平及上清液中乳酸含量。利用MTT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测定ABZ对正常乳腺细胞及乳腺癌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乳腺癌细胞在 ABZ作用后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FCM及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检测ABZ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 Western blot法检测 ABZ作用前后乳腺癌细胞内GLUT1表达量及AMPK、mTOR的磷酸化水平。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处理数据。 结果:乳腺癌细胞系中18F-FDG细胞摄取率、胞内ATP水平及上清液乳酸含量均呈ABZ浓度依赖性的降低。MTT实验结果显示,ABZ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MDA-MB-231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对正常乳腺细胞MCF-10A无明显作用。克隆形成实验也表明 ABZ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并呈浓度依赖性。PI单染结果显示,ABZ将两种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FCM检测及DAPI染色结果显示ABZ可以导致两种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ABZ能抑制两种细胞的迁移能力。ABZ作用后乳腺癌细胞内GLUT1蛋白表达量及mTOR磷酸化水平下降,AMPK磷酸化水平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BZ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糖酵解水平,其机制可能与其作用后GLUT1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减低、序贯性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增加有关。ABZ治疗后18F-FDG细胞摄取率降低及其机制研究,为18F-FDG PET显像评估乳腺癌ABZ治疗疗效奠定了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