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以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小说译序跋为例的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ti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而文学翻译是在第三次翻译高潮中后期才出现的,并且大规模的小说翻译成为此次高潮的主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产生的大部分文学翻译作品,由于不忠实于原著,而受到诸多的指责与批评,甚至有人认为这些作品没有资格称其为翻译。研究者们不禁要问,既然此时期的翻译作品不忠实,为什么它们还会被译入语文化读者所接受?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我国的翻译界。   然而,自从翻译的“文化转向”出现以后,人们关注翻译的视角逐渐发生转变,从以源语为中心的语言学层面的对等转向以译入语为中心的文化层面的对比,尤其是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起,研究者们将翻译作品置于它所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进行研究。视角的转变使得人们对翻译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翻译作品及译者有了更加客观、全面的理解。   本文以描写翻译学派学者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将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的文学翻译还原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对该时期占主流的翻译小说的序跋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序跋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新文化运动为界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然后找出译者共同关注的主题:   翻译目的、翻译语言、翻译方法、读者的接受和中西文学比较。通过对各时期这几个主题的逐一描述和比较,体现出当时译者的种种决策与选择,从而进一步分析探讨翻译规范如何影响和制约译者的选择。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始至终都会受到社会、文化、语言、传统文学、读者的接受能力及译者的文化态度等规范的制约;各种规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表现出不同的力量对比,从而导致了译者选择的变化;(2)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译者需要及时做出调整,适应主流规范,从而使翻译作品被译入语文化所接受,但同时译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译作塑造新的规范;(3)译者对规范的顺从与否也表现出极大的主观性,取决于译者个人的选择。研究结论表明,非常必要从全新的视角对不同时期的翻译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发现历史上各种翻译作品的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   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范围、对象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回顾了国内近十年来对第三次翻译高潮中文学翻译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对翻译规范的引入和应用,提出本研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第四部分介绍了小说译序跋的来源,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在第五部分中,在对译序跋中译者选择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深入讨论规范对译者选择的制约。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被试,借鉴了国外句法启动及语言间句法启动的实验范式,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英语言内以及中-英语言间句法启动效应。本研究设计了针对熟练与非熟
期刊
A novel solid-gas route to prepare LaMnO3 perovskite catalysts for methane combustion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ethod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polyvinylpyrrolidon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前言野火在远方,琥珀色的眼睛里诉说着一代代传承的梦想。在海的远处,有一道风景跳跃着向我们走来。黄色的斗笠,鲜艳的小花头巾,是来自远古的蝴蝶,沿着弯曲的隧道飞来。长长
期刊
光纤微纳结构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和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各领域不可或缺的传感器件.本文简要介绍了飞秒激光改性区选择性化学腐蚀加工光纤微纳结构的方法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