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理想的自我——对《在美国》中苏珊·桑塔格的自我观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zheng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美国当代知名评论家及作家,其著述涉及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她的著作已经被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欧美评论界给她以高度评价,称她为“非官方文坛皇后”、“美国的良心”等。本文将以桑塔格的自我观及其在小说《在美国》中的体现作为研究对象。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桑塔格的传记性研究。本部分以“自我观”为中心词,着手对桑塔格的人生经历及职业生涯进行提炼及梳理。并结合通过桑塔格作品的主题及其本人的人生实践总结出桑塔格的“自我观”。桑塔格认为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地了解自我,追寻理想的自我,这种追寻完美自我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要走近这种理想自我的状态,人要勇敢地进行自我选择,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目标。桑塔格的自我观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在美国》中有着非常系统的体现。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对小说《在美国》进行角色分析。一是精神分析,借鉴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卡尔R.罗杰斯在其自我实现理论中提出的“理想自我”及“自我实现倾向”概念,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娜的经历进行分析。二是人物与其原型的对比分析。玛丽娜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为著名波兰裔演员海勒娜·莫德耶丝卡。桑塔格在创作中把原型的一部分生活经历作为了整部小说的框架,然而桑塔格笔下的玛丽娜及与原型有着一定的区别,如玛丽娜与海勒娜在移民动机、乌托邦社区的意义、重返舞台的理由、对待演艺生涯的态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同时,桑塔格在结尾的设计中独具匠心,采用开放式的结局向读者暗示了人生中追求理想自我的无止境。通过以上的分析及对比,可以看出桑塔格在角色及作品设计中所表现出的自我观。第三部分为哲学背景研究。虽然受到了法国思潮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桑塔格的思想依然受到了美国文化的主体即个人主义的巨大影响。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个人主义自我观在作品中的渗透。与此同时,桑塔格还通过该作品对美国个人主义自我观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她本人在深受美国个人主义自我观影响的同时,依然冷静思考其中的不足之处,如国人过分自大、金钱至上观念、开创精神的丧失、艺术的低落、及历史的缺失等。桑塔格在作品中巧妙地对美国个人主义自我观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以上三个部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桑塔格自我观在其作品中得到了系统的体现及充分的印证,同时作品也体现了桑塔格自我观的美国文化背景以及她对自我观的反思考。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桑塔格自我观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
其他文献
中共蒙城县疃镇党委现辖38个党支部,其中村级支部26个。全镇共有党员1680名。自2000年起,该镇党委连续被阜阳市委、亳州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光荣称号。为了保持荣誉,
期刊
自1965年查德(Zadeh)发表模糊集合后,关于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就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而模糊限制语则是模糊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共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无办公场所、无活动经费、党员无工资,就是在定安县柠檬酸厂这样一个停产困难企业,“三无支部”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倒的战斗堡垒。定安县柠檬酸厂是海南第一家柠檬酸厂,199
期刊
良好的军事训练,是军队生存发展和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训练与战争基本上是同时进行、共同发展的,即所谓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作战中锻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