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强化敏感性与自伤行为的关系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自我伤害行为在理论与临床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学术界普遍认为自伤以情绪管理障碍为其核心特征,但始终未能对自伤机制进行很好的澄清。临床证据的不一致表明,对自伤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众多因素背后,可能存在某些共同的人格和神经生理基础。  强化敏感性作为一种近来广受关注的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行为过程,与个体的情绪反应性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强化敏感性与高情绪强度、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甚至成瘾性均存在密切联系;极端的惩罚敏感性和奖励敏感性与多种自伤相关行为存在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强化敏感性可能为自伤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行为实验法,从多个角度对强化敏感性与自伤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揭示自伤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强化敏感性基础。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如下三个研究:  研究一,对行为抑制/激活系统(BIS/BAS)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进行中文版的修订,以供研究二中对被试的强化敏感性和体验回避水平进行测量。分别对武汉市的571和15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修订后的BIS/BAS量表中文版和AAQ-Ⅱ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均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强化敏感性与自伤行为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体验回避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被试为来自武汉市5所大学不同专业的717名大学生。结果表明,惩罚敏感性和奖励敏感性可有效预测自伤行为:(1)体验回避在惩罚敏感性与自伤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2)体验回避在愉悦寻求与自伤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体验回避在奖励反应性与自伤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奖励反应性可以通过体验回避间接地负向影响自伤行为,亦能直接正向影响自伤行为。  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采用行为实验法,进一步探讨不同功能的自伤行为在强化敏感性机制上的差异。采用Q-任务和CARROT两种实验范式分别测量惩罚敏感性和奖励敏感性。实验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自我管理、刺激寻求和对照组被试共52人。实验结果表明,以自我管理和刺激寻求为功能的两种自伤行为具有不同的强化敏感性基础:(1)自我管理组的被试具有更高的惩罚敏感性,其奖励敏感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刺激寻求组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奖励敏感性,其惩罚敏感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在信访群体里,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群体,他们通常针对同一个问题不断上访,时间持续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被称之为“信访老户”。即使明明知道上访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
在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粘附在精密金属零部件表面的污染物有加工金属屑、灰尘、油污和加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润滑油、冷却液、研磨抛光化合物等.这些污染物脏污的存在,严
与使用氢气为燃料气相比,以重整气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燃料气可以避免氢气储存与运输的不便,更可以增加PEMFC的适用场合和范围.研究了常压与加压条件下重整气中N_2和CO_
网络欺负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电子设备故意针对受害者而反复进行的攻击性行为。最早出现有关网络欺负的研究是英国教育技能部在2002年发表的“dontsufferinscience”一文中提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Guilford提出创造性人格这个概念以来,创造性人格就成了创造性研究领域很重要的研究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研究者们对创造
期刊
采用模板法制备了卟啉化合物Meso-5,10,15,20-四(N,N-二甲氨基苯基)卟啉铁(Ⅱ)(TDMNPPFe(Ⅱ)),用活性碳固载、活化制成催化剂.用TEM、XRD对催化剂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
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的球形Ni_(0.5)Co_(0.3)Mn_(0.2)CO_3前驱体,合成了振实密度高达2.60 g/cm~3的球形正极材料LiNi_(0.5)Co_(0.3)Mn_(0.2)O_2.研究表明,LiNi_(0.5)Co_(0.3
嫉妒是个体与他人或者群体的比较时,因为他人或群体拥有个体渴望的特质或者物品而产生的以自卑,敌意,忿恨为特点的不愉快和痛苦的情绪体验。在以往对嫉妒的研究中,嫉妒与人格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