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协同技术处理苯胺类有机废水的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胺类有机废水广泛产生于各种工业生产中,每年排放量巨大。此类废水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传统的生化处理方法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因此亟须寻找一种新型高效的处理工艺。高级氧化工艺中,尽管单一的光催化和电催化体系均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但是由于光催化体系光生载流子较易复合,电催化体系矿化效率有限,它们的使用仍然受到一定限制。为进一步提高降解和矿化效率,于是开发出一种新型组合工艺-光电协同降解工艺来处理此类废水。
  光电协同工艺在一个混沌的反应体系中完成。该体系以TiO2作为光催化剂、以Ti/IrO2和石墨作为电催化极板,并在一定的紫外光照和外电场的条件下运行。基于此体系,本研究以常见的3,4-二甲基苯胺(3,4-DMA)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光催化和电催化的比较,分析了光电协同体系中单因素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模型进一步优化了光电协同体系的降解条件。最后深入探究了最优条件下光电协同降解过程中的降解机理和协同机理。具体结论如下:
  (1)探究了单因素对于光催化、电催化和光电协同催化降解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对光电协同催化降解进行工艺优化,得出了最优工况点。单因素试验表明光催化体系中3,4-DMA的光催化效率与光催化剂投加量、紫外光功率和初始pH值呈正相关,与氯离子浓度呈负相关。相比于Ti和石墨阳极,电催化体系中Ti/IrO2阳极对3,4-DMA的降解效果最好,电催化效率与氯离子浓度、电流密度呈正相关,与初始pH值呈负相关。在光电协同体系中,协同降解效率与电流密度、紫外光功率、氯离子浓度和TiO2的投加量呈正相关。当曝气量为0.2L/min(0~1.5L/min内)时,3,4-DMA的降解效果最佳。选择紫外光功率、电流密度和初始pH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响应面模型为:Y=-0.24-0.0081A+0.024B+0.028C-0.00047AB-0.0019AC-0.00017BC+0.0015A2-0.00013B2+0.000042C2。根据模型得出在初始pH为3.00,电流密度为70mA/cm2,紫外光功率为12W的条件下,3,4-DMA的协同降解效率最高。
  (2)探究了光电协同降解过程中的降解机理。通过循环伏安法、抑制剂试验和电子自旋共振检测确定了体系中主要的活性物质为HClO、羟基自由基(·OH)和氯类自由基(CRS)。通过自由氯的定量测定和HClO累积模型的拟合,将反应分为以下三个阶段:HClO的缓慢累积期(反应前10min)、线性增加期(反应10~40min)和平台期(反应40min后)。进一步结合抑制剂试验等,得出缓慢累积期主要依靠HClO对3,4-DMA的氧化作用,而线性增加期和平台期主要依靠·OH和CRS对中间产物的氧化作用。结合中间产物的动态分析得出苯胺类物质的主要降解机理为:缓慢累积期内,HClO直接攻击3,4-DMA的侧链,将其羧基化和羟基化生成3,4-二甲基苯酚、2-氨基-6-甲基苯甲酸和1,2,4-苯三甲酸等中间产物,同时HClO也将3,4-DMA脱落的-NH2大量去除。线性增加期内,在CRS、·OH的共同氧化下,苯酚与苯甲酸类中间产物通过脱羧化、羟基化和氯基化将苯环开环,生成小分子的氯代烷烃、羟代烷烃和烷烃,进而完成部分矿化。平台期内,在CRS与·OH的共同氧化下,小分子物质进一步被矿化。
  (3)探究了光电协同降解过程中的协同机理和影响协同效应大小的控制因素。对比了光催化、电催化和光电协同催化对3,4-DMA、TOC和TN的去除效果,确定了光电协同体系中协同效应的存在。进一步比较三种体系中HClO产量、·OH的产量、DO的动态变化和中间产物的差异,得出光电协同降解苯胺类物质的协同机理共有三点:其一为外加电场促进了光催化子系统中·OH的产量,外加光源促进了电催化子系统中·Cl和·OH的产量;其二为电催化子系统中产生的氧气为光催化子系统提供了更多的电子受体,从而增加了光催化子系统·OH的产量;其三为HClO、CSR与·OH在功能上存在协同作用,HClO先将3,4-DMA中的-NH3迅速脱除,在·OH的协助下,CRS和HClO再将其进一步氧化为携带有-COOH基团的酸类中间产物,随后HClO和CRS将这些酸类中间产物快速氧化,最终提高了溶液中TOC的去除率,达到了协同效果。最后提出了协同度的计算公式,量化了协同效应的大小。以TOC的去除率作为指标时,发现协同度与紫外光功率的大小呈负相关,与电流密度呈正相关。并且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光电协同效应较强,而在碱性条件下,光电协同效应较差。
  
其他文献
大型体育赛事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加速城市资本集聚的催化剂,其价值远远超过体育事件本身,上升为大型城市的一种发展策略。合理策划、组织与实施大型体育赛事,将会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加快城市发展进程。我国自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新潮流,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全国相继有
随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群众性体育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我国目前的体育建筑设计大多针对赛事服务,结构和空间的组织也以观赛功能为主导。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新的针对中小型体育场馆的设计模式,以使得此类场馆能够在满足空间及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高效的建造和后期运营。  由于此类场馆的规模特点,其结构从材料、形式到组织方式可以较为多样,因此以结构为导向的设计思想能够较为合理地解决各种需求问题
站域空间因其涉及了城市中的多个维度、多种要素和多层结构,是一种难以全面把握和准确设计的城市区域。因此,本研究引入了空间构型理论来简化站域空间的设计对象,通过空间要素的设计和组织来反应和影响站域内的其他维度,本文分析了站域内建筑空间构型、开放空间构型和交通空间构型三组空间构型系统,研究了构型的个体物质属性、个体意向属性和空间关系属性。其中,为了避免因简化站域空间而陷入“空间决定论”的理论误区,本研究
学位
航站楼构型作为航站楼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其空间本体反映了航站楼建筑的场地响应、交通组织、功能配置等多项内容,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难以全面把握和准确设计。本文引入性能化设计方法,提出航站楼构型的性能化设计,旨在为航站楼构型的设计工作提出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对航站楼构型和性能化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和归纳,提出了航站楼构型性能化设计的定义、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明确了以性
面对图像化时代,视觉冲击与消费文化的背景,建筑一方面表现为不断通过转借别的思想理论到其中为新而新;另一方面,建筑背离其物质性,从视觉构图出大,花样翻新地创造各种意义不明的形式。出于对建筑基本建造逻辑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工法逻辑”这一理念,来思考建筑的材料与工法间的关系。  本文的写作是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式。首先解释了“工法逻辑”的概念并为其找到了原型的框架,即森佩尔的四要素理论。然后基于这
学位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现代生活需求的日新月异,历史建成环境的发展问题和织补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今城市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世界各地的历史城镇和城区中,由于新建筑介入而引发的对历史建成环境的破坏,由于城市建设造成的与历史建筑群的环境冲突问题屡见不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促成了《维也纳备忘录》的诞生,并最终于2011年形成了《瓦莱塔原则》。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际宪章中历史建成环境织补观念的发展过程,分析总结
漳平地处闽南、闽西、闽中交汇处,周边邻近地区的客家土楼和闽中土堡建筑受到较多关注和研究,但是漳平因其相对边缘的区位,传统民居较少受到关注。  漳平地区传统民居一般被归类为闽南民居,其在许多方面受到闽南建筑文化的影响,但也表现出一定独特性。在材料与建筑色彩方面漳平地区传统民居与闽中民居更为接近。  宗祠建筑是漳平地区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现今漳平地区仍保存有许多整体布局简洁巧妙、木构型制独特的宗祠建筑
学位
面对当下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与后工业时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艰巨任务,工业遗产的居住化导向更新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一种可行方式。国内外近三十年来均有一些优秀的实践,然而针对这一导向的研究较少。德国柏林作为曾经辉煌的工业城市以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先驱,在工业遗产的居住化更新方向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实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本文首先论述了德国柏林工业遗产居住化导向更新的形成背景,分析了推动其发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求的日益增加,PPP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将PPP模式引入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还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发展时间较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的运营维护阶段,运维成本投
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而现阶段预制构件综合单价偏高,成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材料费是预制构件综合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进行预制构件综合单价优化的关键部分。目前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材料采购处于常规粗放模式,即停留在只注重维持安全库存、未精细化考虑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不利于采购成本的优化。实际上,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属于定制型生产,按现场装配进度以标准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