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流动与城市群功能分工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qz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城镇化推进,城市逐渐从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城市群在国际及国内区域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价值链的不断延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分工形式也发生显著变化,在产业分工同时出现功能分工,功能分工成为城市群中各城市间分工研究的新热点。研究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确定城市群中各城市功能定位、实现生产要素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助推区域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论文梳理了城市群功能分工形成原因及其特征,认为城市群功能分工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区域市场一体化形成、异地管理成本与交通成本降低、集聚经济效益、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并对比了城市群功能分工与产业分工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增长极理论、总部经济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探索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功能分工,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机理。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群功能分工指数,描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趋势与现状,并测算了各城市要素流动状况。采用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特别是要素流动与城市群功能分工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仍有上升空间;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与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有显著正相关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群功能分工影响较大,政府财政支出、对外开放水平与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呈负相关性;提升城市交通运输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加快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继而带动城市群功能分工深化,但对技术要素流动作用不明显。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提出了:产业互补、错位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破除要素流动限制,加速区域要素流动;合理利用外资,加快城市总部经济建设;加强生产要素流动差异化管理等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一、说教材《白鹅》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
会议
林宰平是民国时期活跃在北京的一位闽籍文人。他涉猎广泛,哲学、司法、书画、诗文,无一不精。林氏本人生前没有著作传世,逝世后,其哲嗣林庚将其遗作、手稿收集整理,编辑成《帖考》、《北云集》、《林宰平先生书画集》。在艺术领域,林宰平造诣颇高。在绘画方面,林氏生前曾全程参与余绍宋在京时期组织的宣南画社活动,在画社中与陈师曾、姚茫父等人友善;在书法方面,林宰平擅章草,民国中期曾与密友卓君庸、余绍宋、梁启超、罗
唐弢是“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中国现代文坛的杂文大家。本文以唐弢1949年前的杂文创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思维特征、说理方式与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把握唐弢杂文创作的独特性。在杂文创作思维上,唐弢杂文的思维表现出历史感与空间感。他以文章的“焦点”为基点,打破时空的界限,思维在纵向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延伸,横向的空间上拓展,呈现出纵横捭阖的状态。同时,他下笔时思维不受拘束,笔随意牵,率性而为,呈现出“漫
“民间性”与“现代性”既是迟子建小说的叙事内容,也是迟子建在中国文学场域里所采取的创作策略。小说中“民间性”具体表现为地域文化的展演、死亡叙事的持守以及侠义精神的现代承继;“现代性”则通过城乡空间视域下的女性形象与城市书写的嬗变来表达,这表现了迟子建创作上的转向。从“民间性”走向“现代性”这一过程既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发掘梳理迟子建小说创作发生与流变的轨迹;同时又以共时性的角度,比较体认“民间性”与
畲族银凤冠是畲族文化精神文明的载体,其造型不一,纹饰精美,承载着丰厚的民族历史信息。本文以近代以来福建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畲族银凤冠为主要的实物研究对象,通过手绘的方式呈现凤冠装饰图谱,并结合已有的史籍资料进行银凤冠装饰的分类梳理、图像分析和审美论证,致力于弘扬优秀的畲族民俗文化,积极传承民俗手工艺,为相关的畲族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对福建畲族银凤冠形成的历史源流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介
杨岘作为晚清书家,在治学、书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杨岘“学隶先学《史晨碑》《乙瑛碑》,后择与自己笔意相近者而学之”的书法观与“嗜古成趣”,追求“奇”、“古”的审美观,深深影响着中国近代书画家吴昌硕,更影响着晚清及近现代的隶书书家,甚至远及日本,通过留华日本书家的传播,深深影响着日本近现代的书坛。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书家,历史关注度却不高。本文大量搜罗杨岘的隶书作品,查阅相关史料,结合其书学背景以及历史
“五四运动”之后,美术革命风头正兴。面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面冲击,传统绘画日渐衰微。中国画坛乱象频生。此时有一批温和的渐进者,他们反对以写实主义的西画来改良中国画的主张,并主张从中国画学的内部寻找革新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周肇祥先生就是“时代中的逆行者”的典型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社会身份多重,早期仕宦生涯不断受挫又不断得到赵尔巽、袁世凯、段祺瑞等诸多前辈的赏识与提携。中期投身文化事业,为反对“以
高为杰先生是我国当代作曲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集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于一体的“学者型作曲家”。他擅长在创作中将音乐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尤其注重我国古典文学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结合。追求在作品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可听性极强。同时,他的创作思维基本建构于严谨有序的理论技术与文人式情怀二者之上展开。可以说,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理性与感性高度平衡,创新性与继承性高度统一的特征。《思蜀》是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西方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经管类文本的翻译需求也与日俱增。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汤姆·彼得斯的最新著作——《卓越绩效》为研究对象,以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指导,探讨了经管类文本翻译中的语境顺应和结构顺应。在本报告中,笔者通过对译文初稿和终稿的对比分析,论证了顺应论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本报告的主要发现如下:(1)顺应论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翻译作为一种特
在冲绳海外移民史中,夏威夷冲绳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该群体的研究较少。笔者以1899-1941年间移民夏威夷的冲绳人为研究对象,并收集整理了大量日文、英文资料。力图从当时冲绳、夏威夷两地的社会境况出发分析冲绳人移民夏威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美国政府不同时期的移民政策把冲绳人移民夏威夷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深入探讨冲绳移民在夏威夷的经济成就以及社会适应融入程度,并指出冲绳移民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