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无缝全天候地表温度生成方法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表温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陆地表层系统辐射能量平衡中的长波辐射,是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因此,及时、准确的获取地表温度值,掌握其时空变化规律,对农作物蒸散及长势监测、水循环过程、气候变化等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有效获取区域和全球大范围尺度上的地表温度分布,传统的地面站点观测方式难以实现,而随着卫星遥感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源遥感数据的获取使得精确监测全球范围内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情况成为可能。卫星热红外遥感观测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反演精度高的特点,但热红外传感器具有无法穿透云层的先天缺陷,云覆盖像元信息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表温度分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阻碍了地表温度产品的实际应用。而被动微波遥感观测能够穿透云层获取热辐射信息,具有全天候和多极化的优势,为地表温度获取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途径。但被动微波数据有着空间分辨率低、反演精度低的劣势,并且被动微波传感器的特定扫描方式导致相邻轨道之间存在扫描间隙,在部分区域缺少有效的地表温度观测值。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被动微波观测的轨道间隙问题,并结合热红外遥感与微波遥感观测的优势,生成高分辨率的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遥感地表温度缺失信息的重建研究,主要集中于热红外云覆盖、传感器故障等情况。尽管已有一些集成被动微波和热红外观测生成全天候地表温度的方法,但大多数方法并未考虑到被动微波观测的轨道间隙问题,生成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连续,也有部分方法采用较为简单的空间插值方法重建被动微波数据缺失信息,从而获得空间无缝的全天候地表温度,但其精度往往难以保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及地表温度高时空动态变化性的特点,本文受深度学习方法在解决非线性问题方面的良好表现的启发,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地表温度缺失信息重建方法,首先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重建得到精度较高的无缝被动微波地表温度,再结合热红外观测数据来生成空间无缝的全天候地表温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考虑到AMSR-E地表温度数据存在较大轨道扫描间隙缺失,但相邻时间数据空间信息互补且具有一定周期性,本文提出深度学习下的多时相特征连接卷积神经网络(MTFC-CNN)方法,利用相邻时相的数据双向重建AMSR-E数据轨道间隙缺失像元信息。在模拟实验中,经过与两种传统重建方法对比发现,MTFC-CNN方法能更有效挖掘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信息,取得了更优的定量评价结果。在真实实验中,利用MTFC-CNN方法生成2010年全年的空间无缝AMSR-E地表温度数据,通过与质量控制后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对比发现:缺失区域重建后地表温度与未缺失区域的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总体研究结果表明,针对AMSR-E地表温度轨道间隙缺失数据,MTFC-CNN方法取得了良好的重建效果,是一种有效的重建方法。(2)本文设计了多尺度多时相特征连接的生成对抗网络(MSTFC-GAN),结合重建后的空间无缝AMSR-E数据与云覆盖缺失的MODIS数据,生成真正空间无缝的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实验中,通过模拟不同云量覆盖情况下的MODIS缺失数据,以及采用不同比例的训练样本量,探究了云覆盖范围和训练样本量大小对于地表温度重建的影响。在实际全天候地表温度估算中,利用青藏高原和黑河流域的六个站点的实测数据,对生成的无缝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精度评价,证明了其重建精度的可靠性。此外,还将本文方法与现有的基于被动微波和热红外观测生成全天候地表温度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没有任何额外辅助数据的情况下,本文方法生成的结果在图像质量(如空间细节)和验证精度方面更具有优势,并且对比重建后的AMSR-E地表温度数据在定量精度上和区域空间细节上有了很大提升。研究结果表明:MTSFC-GAN方法充分利用了生成对抗网络强大的非线性表达能力,能够从大量的训练样本中学习不同时空尺度上地表温度的非平稳和高动态变化,在结合热红外和被动微波数据进行全天候地表温度估算上取得了良好表现。(3)基于上述方法生成的2010年中国大陆区域的空间无缝全天候地表温度,本文对全年不同月份间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月和旬的平均地表温度与年平均值的距平指数,采用Slope斜率和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地表温度的年内时空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本文进行了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和气溶胶光学厚度四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确定不同因素在不同气候区域对于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其他文献
传粉昆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林生产的增产增收、生态环境监测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之一,但保护区内的传粉昆虫多样性长期缺少系统的研究。因此,鉴于保护区蕴含的丰富生物多样及其特有的地理区位,非常有必要开展传粉昆虫多样性的研究,以期为保护区及大别山区农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学位
小微湿地(Small Wetland)是指全年或部分时间有水且面积在8 ha以下的小型湿地,如小型湖泊、池塘、沟渠等。小微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庇护场所。然而以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湿地上,对小微湿地关注较少。鸟类作为城市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类群,其多样性时空格局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同时,鸟类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别度量了同一区域以及不同区域间物种
学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的干扰效应现已成为环境毒理学研究热点之一。多氯联苯醚(PCDEs)作为大宗化工原料氯代苯酚的杂质和城市垃圾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已经持续且大量进入各种环境基质中。因其具有潜在的环境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导致PCDEs在环境中不断积累。至今,已有多种不同浓度的PCDEs在不同水环境介质中被普遍检出,且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都具有一定的风险。目前,针对其毒性的研究表
学位
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通常作为一种重要的添加型阻燃剂用于各种商业产品,包括塑料、纺织品、电子电路板、家具和制造材料等。由于其用途广泛且半衰期长,BDE-209已在水、大气、土壤、沉积物甚至生物样本中如动物体内、人类血清和母乳中被检测到。长期处于BDE-209暴露的环境下,会引起神经、免疫、生殖等毒性,对人类健康已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目前,已经尝试
学位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紧密相关,派河作为“引江济淮”清水廊道工程江淮段的唯一输水通道,有关水质状况的研究较多,但DOM分子层面的组成信息和特性尚不明确。本文以派河及其支流表层水(光明大堰河)为研究对象,利用水质指标、光谱技术和质谱技术对两条河流中DOM进行表征,明晰水体中DOM组成特征、来源、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派
学位
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近年来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华频发,严重危害了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藻蓝蛋白(PC)是蓝藻的标志性色素,可以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指标来反映蓝藻生物量。因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水体PC浓度动态变化,进而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对湖泊蓝藻水华的有效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巢湖作为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同步测定水面反射率光谱与水体PC浓度;对Sentinel-3 OLCI遥感影像进行大气
学位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亟需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寻找生态安全、经济可行的水华控制方法一直以来是水生态保护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植物化感抑藻因其生物降解性好、生态安全性高等特点,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和藻类生长控制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和前景。本文以湿地消落带常见植物陌上菅以及三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独角金内酯作为化感供体材料,研究了其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化感
学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华东地区臭氧污染日益严峻,臭氧已经成为该地区继颗粒物后最值得关注的大气污染物。获得全覆盖、高精度的臭氧时空分布信息对区域大气环境、生态评估以及流行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种大气成分监测卫星陆续升空,为污染监测提供了丰富数据,与此同时,机器学习理论迅速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大数据建模的有效方案之一。结合卫星遥感和机器学习技术,对近地表大气污染物估算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
学位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近年来其水质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内陆湖泊区域水环境中的叶绿素a是反映生态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定量反演叶绿素a浓度有助于及时监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变化。因遥感技术具有成像范围大、成像速度快及经济成本低等优点,所以其在水色反演领域的应用日益突出。水色遥感技术是通过分析遥感反射率与水色要素的关系,从而计算研究区水色参数浓度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多数水色遥感研究方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化石能源的不断枯竭,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深受各国青睐。微电网因其能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高渗透率光伏具有的高随机性、高波动性对微电网等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挑战。研究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方法以及微电网经济优化调度成为当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一种基于改进型BP神经网络的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引入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