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分析——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视角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深陷泥潭,许多银行遭遇严重的资本不足,濒临破产,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资本监管的高度重视。自危机后,各国开始着手资本监管的改革。世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心更多地朝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银行资本监管上倾斜。在这样的世界金融环境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也高度关注银行资本风险,监管当局按照“资本质量和资本数量并重的原则”持续强化银行资本监管,陆续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各类资本监管条例,现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始资本监管实践的时间较晚,且资本监管的标准与先进国家有所差距,银行资本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如何选择合适的资本监管工具,现有的资本监管工具是否有效,各类资本监管工具与系统性风险之间有何种联系,成了监管机构与学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旨在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视角对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从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监管以及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定义出发,深入挖掘三者的内涵和外延。然后,从本文的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和“资本监管”两方面着手,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在总结与归纳中,探索本文的写作切入点。接着,本文从完善理论研究的角度对资本充足率监管、杠杆率监管、逆周期资本监管三种资本监管工具的作用机理进行详细梳理,并对三者的作用共性进行深入讨论。之后,基于理论研究的结论,并联系我国银行业的特征,本文对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展开实证论证:首先利用MES和CoVaR两种方法对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实施测度,从不同视角了解各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情况;随后基于上述测度结果,结合资本充足率监管、杠杆率监管、逆周期资本监管三个方面对银行资本监管实施效果展开实证研究。
  承接以上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采取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分别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并对可能的创新和不足进行了介绍。此外,本部分还对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监管和资本监管有效性进行了定义,深入挖掘了三者的内涵和外延。其中,系统性风险是由于银行困境导致的负外部性,这种负面效应会对金融体系的其他子行业,甚至实体经济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银行资本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考虑,在遵循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审慎性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对银行资本实施严格和系统的监管;资本监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判断强化监管与弱化监管的正确时机,二是该工具在实现既定政策目标方面的有效性,三是该工具在成本效益评估方面的效率。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是本文展开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为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视角研究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就要深入了解其中两个关键词“资本监管”及“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其中,结合本文研究主旨,“系统性风险”的关注点在于各类测度方法的优劣上,以便于本文进行测度方法的选择,而“资本监管”的关注点在于三种资本监管工具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上,以便本文了解前人对资本监管与系统性风险关系的把握,进而为本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做铺垫。由此,本部分分别对系统性风险测度方法以及资本监管与系统性风险关系的相关文献展开了回顾。因为系统性风险测度方法主要分为指标法、网络分析法、市场模型法,因此本部分首先依照这三种类别进行了文献综述。接着,结合本文主旨,从资本充足率、杠杆率、逆周期资本监管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总结发现,现有文献对于资本监管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国内还少有文献对资本监管工具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路径及作用共性进行深入研究,实证分析也仅使用单一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且部分监管工具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还存在争论,模型内生性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存在不足。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石,重点对资本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生成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探究。首先,回顾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实践的演进历程,分别对国内外的银行资本监管实践展开梳理。其次是对资本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究。第一步分别对资本充足率监管、杠杆率监管以及逆周期资本监管的作用机理展开详细分析,第二步从资本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渠道入手进一步研究三者的作用共性及内在联系。发现:资本充足率监管主要是规定银行持有充足的资本,用于吸收商业银行的意外资产损失;杠杆率监管主要是通过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进行限制来防止银行规模过度扩张,控制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降低系统性风险隐患;而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核心在于通过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来识别风险的积累与缓释,并借此进行资本的预先计提与释放,间接降低系统性风险。此外,就共性来讲,三者同属于资本内监管的范畴,也均为巴塞尔协议 III 的资本监管重点工具,同时均会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信贷渠道以及预期渠道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部分,是对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论证,旨在通过研究三种资本监管手段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来探索银行资本监管实施的有效性。首先,利用MES和CoVaR两种方法对14家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实施测度,从不同视角考察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情况。随后,基于上述测度结果,结合资本充足率监管、杠杆率监管、逆周期资本监管三个方面对银行资本监管实施效果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第一,国有大银行的边际期望损失和条件在险价值溢出较股份制银行低,说明我国国有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状况乐观,股份制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情况应当提起警惕。第二,由于MES和CoVaR衡量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不同,前者是考察整体系统表现欠佳时银行面临的期望损失,后者是衡量单家银行发生风险时对整体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情况,因此,二者可以提供不同的经济学视角来评估系统性风险。第三,影响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因子重点是资本充足率水平、杠杆率水平、逆周期资本监管、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银行的资产规模。其中,资本充足率对系统性风险影响显著但方向不定;提高杠杆率监管标准(资本/资产),系统性风险降低;颁布逆周期资本监管办法后,系统性风险降低;宏观经济增速越大,系统性风险越低;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系统性风险越低。第四,在几类资本监管方式中,资本充足率监管、杠杆率监管、逆周期资本监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均有明显作用,且强化相应监管标准可以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表明三者可以互为补充,共同完善银行资本监管体系框架。
  第五部分是结论及政策建议。在对前四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弹性资本监管机制,对不同时点、不同生命周期、不同系统性风险贡献的银行施行弹性监管;第二,完善逆周期资本监管机制,随着经济形势及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更新,更好地减轻银行体系顺周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积极探索新的资本监管工具,以补充现有工具的不足、顺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第四,建立内外互动的资本监管模式,使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形成良性互动网络,内外协作,一齐促进资本获取合理效益及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的提高。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在理论角度,本文系统性地梳理了资本充足率监管、杠杆率监管以及逆周期资本监管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资本监管工具影响系统性风险的三种渠道,分别是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信贷渠道以及预期渠道,这是目前国内文献少有涉及的内容,可以使得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分析更为完善和全面。
  在实证角度,本文使用两种方法——CoVaR与MES来度量系统性风险并据此开展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的研究,分别从单家银行陷入危机时对整体系统的风险溢出以及在整体系统表现欠佳时单家银行面临的期望损失两种视角出发,从不同经济学角度对系统性风险实施考察。
  实证研究发现:
  1.我国国有大型银行运行比较稳健,当陷入危机时对银行整体的风险溢出效应较小,在整体系统表现欠佳时预估的可能损失也较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经营风格较为激进,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隐患。
  2.影响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因子重点有资本充足性、杠杆水平、逆周期资本监管、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银行资产规模。
  3.在资本监管的几类工具中,资本充足率监管、杠杆率监管、逆周期资本监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均显著,且强化相应监管标准可以控制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表明三者可以互为补充,共同完善银行资本监管体系框架。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乡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城乡规划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在公共事务处理上的权威性,在日常的决策中很少去了解其它利益主体(公众和第三方机构)的意愿及诉求,其它利益主体也很难针对决策提出自己的看法,造成在城乡规划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性的缺乏,进而导致城乡规划治理偏离人民的需要,造成绝大部分地区的城乡规划治理难以
学位
习总书记在重大会议当中曾多次提到,应当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社会公平性,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结构,稳定社会秩序,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而作为最后的安全感,有着怎样的内涵?保障“安全”,有哪些难点?充实“安全”,该如何着手?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显示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
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来越近,我国各级政府一方面加大了精准扶贫工作力度,严格按照现行脱贫标准确,保我国所有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帮扶贫困群体实现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防止返贫等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和扶贫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发展产
学位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而公民意识是人现代素质的核心内容。只有政治、文化方面的正式制度要素与人的公民意识的非正式性要素的契合,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呈现内在自觉、动态整合的非单一性的总体性进程。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人们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缺乏已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应该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新时代,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增长将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往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快于人口增长率所带来的城市蔓延不利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城市蔓延存在显著差异。长江经济带作为新时代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经济发展动力强劲,连贯着中国的东中西,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文以长江经
学位
目前,调研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获取公司特质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噪音等问题,导致公司信息难以融入股价,股价同步性较高,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而机构投资者通过调研能够减少市场噪音并促进信息融入股价。国内外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调研对股价同步性影响的直接研究较少,更多关注分析师行为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机构投资者调研角度出发,研究其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以期丰富相关领
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传统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都符合“理性人”的特征,股票价格能够消化市场中的公开信息以及非公开信息,想要长期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在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还是在我国这种新兴金融市场中,学者们屡次发现各种有悖市场有效性的异象,本文研究的就是众多异象中的一种:盈余公告效应。对盈余公告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试图从投资者非完全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套利风险等角
学位
针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呈现出的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异象”,中国证监会自2001年起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和分红有关的监管政策即所谓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受这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影响,我国进行现金分红的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在2001年已经达到57.59%,在2011年至2015年间更是维持在 70%以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发放现金股利来回馈投资者。  针对现金股利的发放所产生的影响,学者
IPO 异象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焦点,其中企业上市当年业绩变脸问题也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同样也存在业绩变脸现象。针对这一异象,国内学者已从政治关联、发审委联系、风险资本退出、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解释。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企业自身属性或者外部联系来找到 IPO 后企业业绩变脸的原因,然而对企业在上市前的生产经营销售活动缺少关注,这也给本文留下了创作空间。本文试图从企业在准
学位
目前学术界对于股票市场联动现象的关注更多集中于市场联动和行业联动,而除了市场因素和行业因素外,地理因素也会对股票收益间的联动性造成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股票收益的地域性联动进行研究时,对于公司层面的微观因素关注较多,较少对地区层面的经济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因此,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地区经济基本面和地区经济特征两方面进行考虑,试图探究哪些省级层面的宏观经济变量会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