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肝癌的CT及MR比较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u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非酒精性脂肪肝背景下的肝细胞肝癌(HCC)的CT及MR扫描,对化学位移T1WI双回波成像进行定量评估,并与CT所见对比;并总结在脂肪肝背景下肝细胞肝癌的T1W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对临床疑似或HCC高危人群行多排螺旋CT及3-T MR扫描,排除脂肪肝以外的肝脏背景异常后,共46例HC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7例,年龄35-76岁(平均50.53岁)。本研究患者被分为两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组(11例)和肝脏背景无异常组(35例)。所有患者有完整的多排螺旋平扫图像、MR化学位移T1WI正反相位图像,以及完整的临床资料。对CT及MR诊断脂肪肝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AFROC曲线分析,对比CT及T1WI双回波图像定量评估脂肪肝背景的效能,并对比不同肝脏背景下HCC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变化特征。结果:1、所有46例患者中,在评估脂肪肝程度方面,T1WI双回波肝脏信号强度指数的大小与CT扫描的肝、脾CT值之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87,P=0.007;T1WI双回波肝脏信号强度指数与肝脾的CT值之差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74,P-0.007。T1WI双回波与CT值在反映脂肪肝的程度方面,其评估具有一致性。2、T1WI双回波肝脏信号强度指数诊断脂肪肝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950±0.031。CT扫描肝脾CT值比值诊断脂肪肝的Az为0.938±0.056,肝脾CT差值的Az为0.940±0.053;三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85、0.87、0.44)。3、在T1WI正相位图像,无脂肪肝背景组HCC病灶的CNR绝对值略低于脂肪肝组(-47±8 VS-48±14.1),差别无显著性(P=0.946);反相位两组病灶CNR值分别为-28.12±7.04、-9.67±11.41,虽然CNR绝对值存在差异,但差别仍无显著性意义(P=0.175)。4、T1WI双回波图像中,正常肝脏背景组与脂肪肝组HCC病灶的CNR变化差值分别为-18.22±3.98、-38.40±8.86,脂肪肝组病灶CNR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23)。结论:在HCC疑似或高危人群中,MR化学位移T1WI双回波图像对脂肪肝的评估与CT一致,均有很高的诊断效能;HCC伴有脂肪肝时,病灶在T1WI双回波图像的显示会发生显著变化。第二部分CT三期增强与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肝癌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3-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HCC的诊断效能;对比CT单动脉期与MR双动脉期扫描对HCC病灶的显示能力。材料与方法:2008年6月到2009年2月,共60例临床疑似或HCC高危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完成CT及MR检查。39例确诊为HCC,共59个HCC灶,其中男性35例,女性4例,年龄35—74岁(平均56.1岁)。CT采用平扫加三期增强,MR采用LAVA技术双动脉期、双门脉期、双静脉期、2—3分钟延迟期,共7期动态增强扫描。通过对三位观测者的CT和MR观测数据行Alternative-free-responseROC(AF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z),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另外单独比较CT动脉期和MR双动脉期对HCC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1、CT增强扫描的Az平均值0.812±0.0118,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Az平均值0.9093±0.0072,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15、0.14、0.09)。在<1cm的HCC病灶组,CT和MR增强扫描的平均敏感性为63.9%和80.5%,MR高于CT扫描(P=0.013)。在1—3cm组和>3cm组,CT和MR增强扫描诊断的敏感性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在所有病灶中,CT多期增强扫描的敏感性低于MR动态增强扫描(83.6%VS 88.7%),差异无显著性(P>0.05),CT阳性预测值(PPV)也低于MR扫描(93.1%VS 96.3%),差异无显著性(P>0.05)。2、MR动脉早期对病灶检出敏感性和PPV分别为67.8%和93.6%,MR动脉中期与动脉双期扫描的敏感性和PPV均相同,分别为84.6%和87.9%;MR动脉早期对HCC病灶的总体检出敏感性低于动脉中期和双动脉期(P=0.034)。CT动脉期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和PPV分别为76.6%和92.9%,CT动脉期对病灶的检出敏感性低于MR双动脉期,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3);CT动脉期的阳性预测值高于MR双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8)。3、CT动脉期和MR双动脉期对<1cm组HCC病灶的敏感性平均值分别为55.5%、75%,MR双动脉期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动脉期(P=0.036);在1—3cm组,CT动脉期与MR双动脉期的敏感性分别为71.2%、82.7%,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4);在>3cm组,CT动脉期与MR双动脉期的敏感性分别为95%、96.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1)。结论:对小于1cm的病灶,MR增强扫描的敏感性高于CT扫描;大于1cm的病灶,两者的诊断敏感性无显著差别。病灶体积越大,MR双动脉期、CT动脉期显示病灶的敏感性越高,但其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无显著差异。MR双动脉期扫描时,动脉早期扫描诊断价值有限。第三部分CT及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肝癌介入后随诊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肿瘤局灶复发或残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8例结节型HCC患者共38个病灶,TACE介入后45天到11个月分别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平均间隔9天(1-21天)。两位影像诊断医生分别读片,评价肿瘤复发或残存。所有病灶经临床化验、血管造影、TACE后CT随诊等方法证实。通过计算两种诊断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Az),比较两者诊断的准确性。并评价CT及MR诊断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所有38个病灶中,24个(63.2%)有肿瘤残存或复发。两位观测者的诊断评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κ值为0.732,P<0.05)。CT动态增强ROC曲线下面积平均为0.751,MR多期增强ROC曲线下面积平均为0.949,差异具有显著性(两位观测者的P值分别为0.037、0.050),表明MR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的效能高于CT增强扫描。CT诊断HCC病灶复发或残存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PPV)平均分别为43.8%和100%;MR诊断的敏感性和PPV平均值分别为84.5%和93.3%;MR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T扫描(两位观测者P值分别为0.006和0.005)。结论:在评估肝细胞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或复发方面,MR多期增强扫描优于CT增强扫描。
其他文献
自明永乐七年设奴儿干都指挥司,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后,东北地区受中原文化浸染日深,诗歌创作日益丰富。明初辽东文人所创作诗歌因其地域原因而多展现长白山文化之特色,其中
微燃发电机是功率为几瓦至几百瓦的微型燃气透平(MGT),属于MEMS的微能源动力系统。它在航空航天、通信、生物医学、国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今国外兴起的微燃发电机是
接种后的段木称作菇木。从菌丝体定植到大量长出香菇,菇木需要在菇场堆放将近1年的时间,历经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很大。香菇菌丝体能否在菇木中旺盛地生长发育,第2年
如何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当前可利用的几种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和风能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两种。太阳能、风能在资源条件和技术应用上都有很好的互补特
上个世纪末 ,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展学习活动的研究开始兴起 ,短短几年时间 ,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论述了移动学习的概念及其定
本文以“京都玉作”为研究对象,先通过梳理其文化背景与脉络,归纳并诠释京都玉作不同于其他玉作的文化起点与精神归宿。再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分析和解读京都玉作——这个以“玉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历程,并分析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我们党始
目的:分析中孕期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血清学筛查不同筛查方案及检测方法,比较二联,三联及四联筛查方案的检出效率、时间分辨荧光法(TR-FIA)与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系统检出效率间
背景: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是成人起病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为9/10万人。因本病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
本文应用综合标准化思想开展顶层设计,采用本体理论对油气管道标准化对象及要素进行提取、梳理,同时对标准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了包括运行原则、管道线路等若干个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