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及其心理机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74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语感”的定义、类型、特性、功能和心理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以“句群”为实验材料,作了与“语义感”、“语法感”和“章法感”有关的实证研究。全文共为五部分。 本文的第一部分“引论”,针对几十年来困扰语文教学的“世纪性难题”——“高耗低效”问题,并根据近些年来语文教学界中的“语感”研究热点,确认了对“语感”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阐发与本文有关的方法论问题。 第二部分“有关语感研究的述评”,在广泛介绍了各个学科有关语感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对“语感”的定义、本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区分出语感的主要类型并揭示出它的基本特性;梳理了与语感有关的心理因素并阐明了它的心理功能;并提出语感的心理表征问题。 第三部分“语感的心理机制”,首先,以“广义知识观”的知识分类方法,在阐明安德森的ACT-R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初步确认本文独创的“LSA(Language Ssystem of ACT-R,详见21页)”作为语感心理表征的适当性和合理性;其次,以ACT-R理论精髓作为分析论证的基本方法与思想,引证各种研究资料并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角度阐明了“语感”形成的一般心理机制,而且分析论证了与听说读写等有关的各种语感的能力要素、特性及其培养;最后,在介绍80年代以来所流行的迁移理论后,提出了带有独创性的“适应性直觉迁移说”,并从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教学实践等角度,对阅读性语感的运作、迁移机制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证了“LSA”作为语感心理表征在阐明语感的心理机制方面的适当性与合理性,从而揭开了“语感”这个令人感到几分神秘、玄乎的面纱。 第四部分“与语感有关的实证研究”,在介绍、总结“知识分类教学论”应用和推广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与语感有关的实证研究成果,确定本文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根据我国小学著名特级教师了有宽“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教学经验,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与“语义感、语法感和章法感”有关的教学实验设计。同时介绍本文实证研究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以句群为实验主要内容而进行多因素综合设计的研究基本过程与实验结果。实验1结果表明实验班的教学程序有利于句群图式和有关语感的形成,且中差生获益较大。实验2结果显示三类知识在语感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内容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发挥主效应;一般程序性知识影响语感的性质和速度;而策略性知识影响信息加工方向而决定语感运作效能。 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主要成果,并讨论了这些成果的重要意义:“语感”心理机制的揭示,为解释人类智慧的“模糊定向加工”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语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展望。
其他文献
东营市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目前,东
<正>联想提供硬件与服务网络,网龙华渔教育公司提供医疗实训平台及课程,双方联手打造医学VR虚拟实训综合解决方案,期待为国家在医学领域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医用内窥镜技术要求在大的物距范围内实现清晰成像,但其使用环境又对系统尺寸及镜片数目的要求非常严格,难以利用传统方法实现光学调焦。在传统的光学设计中,通常依靠减小相
本文立足于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现实,结合时代精神,指出道德学习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视域,提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视域应由重视教育者的“教”向重视青少年
分析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及未来物流业发展趋势。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与精神活动,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超越,科学、坚定的信仰是引导人们不断追求崇高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内动力。随着社会改革
<正>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通过了北
当历史跨入新的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今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建设与发展,其内涵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对于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践行的
继法国、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提出停止销售燃油车计划后,中国也将这一计划提上日程。2017年9月9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一些国家已经制
人性,所谓人类的自识,最终将落实为一个标准问题。以文学探索人性,以哲学论证人性,最后再以规范化的道德伦理的形式进入社会生活,这是人性从茫茫原野一步步走向最高庙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