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和临床各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本研究是从杂病与伤寒在历史上的离与合来思考经典,理解临床。《伤寒杂病论》原本是一部书,至《伤寒论》另立,走外感热病,《金匮》走内伤杂病,各行其道。但临床上凡外感必涉及内伤,内伤必联系外感。所以,《金匮》杂病应是对《伤寒论》的补充及扩展。认识这一问题的实际意义是为了理解内外统一,明白中医证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清晰中医临床治疗原则的基础。 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搜集、考证、分析文献的含义,调查《伤寒杂病论》的流传情况,由于我们现在所见的古医书往往有多重构成,分析古籍的基本构成,有助于厘清学术发展之脉络。②实证研究法:本研究呈现历史视角,试图将疾病史研究与中医学术发展史研究相结合。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医外感病和杂病学术发生与发展的临床背景。③跨学科研究法:由于中医文献性质的原因,决定了只有善于运用史学、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等医史文结合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进行有效研究。 结果:伤寒与杂病理法相通。仲景通过伤寒、杂病合论确立了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包容和指导的内外感所有疾病的辨证论治的完整证治思想体系。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一,可完好凸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脉络,辨证、治病和对症的中医临床思维。 结论: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宋以前中医学典籍中的相关记载,譬如《脉经》、《巢源》、《千金》等文献,得出如下结论:从保留《伤寒杂病论》内容的完整性及准确性分析,《脉经》是后世其他古籍所不能比拟的;《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条文在《诸病源候论》记载颇多,但有关六经辨证论治的体系却未得以具体体现;《千金要方》所收录的属伤寒与杂病合璧的残缺不全本;《千金要方》中的杂病记载较《金匮》更为详尽;《千金翼方》补宋本之缺,对研究仲景伤寒的流传具有重大意义等。 至于《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是从以后的中医临证中逐渐寻绎的。临床医家对热病证治的归纳总结可视为六经证治之补充。从临床来看伤寒、杂病密切相关,杂病的处理可遵循伤寒六经的法则,伤寒的六经证治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基础。现在将金匮、伤寒、温病并立,其实三者合看则为古典中医内科学。本论文重点是研究存在于经方中的具有体系化的脉络,即整个《伤寒杂病论》是一个完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