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967年《堕胎法》探析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育活动伴随人类出现而存在,人口对于国家的政策和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策指导也因此渗透到堕胎此类私人领域之中,堕胎作为控制生育行为的重要措施经历了多样的变化——早期的自然生育和自主堕胎,到19世纪发生改变,受到宗教和医学界的双重影响,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堕胎行为制约在可控范围内,也就是堕胎的刑法化。随后由于经济与家庭观念的转变,小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避孕与堕胎成为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实现手段。虽然法律禁止妇女堕胎,但妇女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堕胎的信息,此类行为屡禁不止,背后蕴含的社会趋势和女性身体自主的意识,与法律之间形成了潜在的张力。1967年英国堕胎法的通过,扭转了堕胎刑法化,是女性自主的胜利,也是历史潮流的必然。
  本文着眼于英国女性的堕胎活动,考察了堕胎在英国历史上的流变。第一章讨论1967年堕胎法出台之前,英国堕胎行为在历史上的衍变,介绍了几部有关堕胎规定的重要法案,分析宗教因素、医学界与民间堕胎组织,在堕胎被法律限制向行为自由转变的过程中起到的或阻碍或推动的作用。
  第二章从立法的角度,通过医学界的调查报告和议会记录等文献,具体考察1967年堕胎法从提案到辩论,琢磨成形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微缩了社会不同阵营对于女性堕胎行为的态度,通过讨论与辩论,生动地体现了典型的英国妥协精神。
  第三章分类探讨实际案例,从司法层面分析1967年堕胎法通过后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在法院诉讼过程中展现医生渎职、法官对胎儿地位的判断和外国妇女赴英等现实问题的处理,一方面暴露了法案通过后社会服务领域的不足,另一方面透视社会对于女性堕胎行为的放宽态度。
  第四章从理论层面对堕胎问题进行哲学思考,阐述认为塑造的胎儿生命权与女性自主权之间矛盾对立这一框架的不合理,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最后结合1967年堕胎法,分析法案的优劣,进行历史评价。
其他文献
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轰轰烈烈民权运动的洗礼,美国朝着种族平等方向迈进坚实的一步。然而,看似风平浪静的美国社会,背后却依然存有种族问题隐患。随着无辜黑人因警察执法不公遭到羞辱甚至遇难事件的持续发生,种族形象定性(Racial Profiling)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人们广泛关注。探讨种族形象定性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美国种族状况的了解。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形象定性问题,虽然显现于现实警察执法的过程
学位
美国新闻署是冷战期间美国对外宣传的核心机构,其工作目的是通过向海外公众进行宣传活动塑造美国国家形象,宣传和解释美国对外政策,传播美国价值观从而维护本国利益。新闻署在冷战期间对抗苏联,在美国对外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苏联解体后新闻署被边缘化,并在克林顿政府时期被并入国务院。美国新闻署的溯源是一战期间设立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其前身机构是二战期间成立的战时信息处。新闻署由艾森豪威尔总统成立,此后经历了
学位
日俄战争后,东北实际上形成了日俄割据的格局。在清末东北鼠疫期间,各国都想趁机插手中国东北事务,以攫取更多利益。清政府欲尽快扑灭鼠疫,以保卫中国的防疫主权,避免东北完全沦为殖民地。基于此,清政府迅速进行政策调适,与外国势力周旋、初步建立公共卫生制度并灵活调适财政政策筹措防疫资金。清政府与列强联合颁布防疫法规、延聘外国医疗专家、以及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这一国际性学术会议,都体现出了清政府的相对开放性。民
学位
中国的先秦神话著作中极少出现称呼某英雄为其父亲的儿子或者女儿,在“子为父隐”观念的影响下,为尊者、亲者、贤者避讳似乎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在我国传统伦理中避讳文化的作用和大一统的历史需求下,中国先秦神话中的父亲们,作为家庭成员的“父亲”形象淡薄,也少见与子女的互动,大部分被其作为国家社会圣王贤君的光芒所笼罩。尽管中国先秦神话中也不乏用“父”之名,给后代加之以荣耀。但当“父亲”品行不端或者能力平庸时,
学位
诺福克轮作制是16世纪中叶首先出现在英国诺福克郡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农业耕作方法,其形成和发展基本上贯穿了近代英国农业革命的全过程。这种耕作方式在轮作中加入豆科类作物三叶草和根茎类作物萝卜,其特点是四年分别轮作不同的作物,典型的轮作方式为小麦——萝卜——大麦——三叶草,增加了土壤的养分,打破了英国传统农业的休耕方式,对于英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这种耕作方式不仅改变了英国农业生产的方法,而且还提
学位
在战后西方各国中,西班牙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独裁政体与当时西方的民主国家格格不入,且作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的国家,却在战争中向德国提供军队和物资,因此西班牙在战后被西方各国所排斥。英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国际地位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自己过去的“大国地位”,战后英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格外注重维护国家利益,这在战
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衰落,许多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为了减小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英国对帝国的内部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帝国内的殖民地隶属关系不复存在,各自治领与英国地位平等,并且拥有自治的权力。帝国关系的转变,不仅保持了英国与殖民地之间联系,还为自治领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英属维尔京群岛便是在这个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英属维尔京群岛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地,在经济发
本文聚焦于19世纪的伦敦港,研究港口的劳动者即码头工人。19世纪是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商业霸权与伦敦港的成功发展相结合的时期,包括大规模的码头建设和从帆船到蒸汽动力的转变,繁荣的海洋贸易对整个英国社会都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而码头工人一直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因此,以这一时期的伦敦港为例,本人试图探索海运贸易如何塑造了码头工人群体。  首先,通过研究19世纪伦敦港不断扩张壮大的码头系统和繁荣的港口贸易
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努力维持世界大国地位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发展核武器。但是,英国工党左翼成员以及爱好和平的人士强烈反对制造核武器,1955年英国政府决定研制氢弹更是直接引发了核裁军运动。至1958年,该运动具有了全国性的特征。英国核裁军运动是一场以反对核武器、反对核军备竞赛以及反对美国在英国部署核弹头为目标的一场社会运动,充分体现了冷战环境下英国社会民众对核武器及核战争的恐惧心理。英国核裁军运动
学位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近代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司是17世纪“重商主义”的产物,在英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都有重要意义。公司从成立到解散经历了巨大变革,由最早的贸易公司转变为印度实际的统治机构。东印度公司也是英国殖民入侵他国,抢占殖民地原材料来充盈母国的殖民先锋,对公司历史的研究对第三世界国家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入侵有其警示作用,另一方面,研究公司的转型对研究英国史、全球史、经济社会史同样有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