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前扣带皮层多巴胺D1受体参与痛相关情绪调节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持续性疼痛既是许多疾病的伴发症状,其本身也是一种疾病。疼痛是一种包括痛的感知、情绪情感、社会和认知多维度的综合体验。其中,痛情绪使患者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甚至失眠抑郁,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持续性伤害性信息上传高位中枢引发的痛感受与痛情绪的产生机制不同。前扣带皮层作为情感情绪环路中的关键脑区,在伤害性感知及相关情绪处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前扣带皮层喙侧部接收大量来自丘脑、皮层的伤害性刺激信号,参与产生和调节痛情绪的过程。多巴胺作为中枢系统中的重要神经递质,在决策、情绪、认知等与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密切相关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多巴胺D1受体在其他脑区发挥缓解痛相关情绪的作用。已知ACC脑区接受来自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投射,ACC上也有多巴胺D1受体的分布。关于多巴胺D1受体是否能在ACC脑区有缓解痛情绪的作用这一问题尚不清楚,故本课题以此为科学问题展开研究。本课题以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引发的持续性炎性痛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在大鼠ACC脑区给予微量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将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与C-CPA实验和旷场实验结合,通过行为-电同步观察的方式探究多巴胺D1受体介导痛相关情绪的作用。方法:1.注射CFA诱导持续性炎性痛将CFA注射在实验动物的左后脚掌(0.08 ml/只),设置空白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0.08 ml/只)。2.注射CFA诱导条件位置逃避大鼠左后足底注射CFA会引发持续性疼痛,大鼠将周围环境及痛感觉匹配,产生痛厌恶情绪。再次进入该环境后,大鼠产生明显的逃避行为。设置空白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3.持续性炎性痛大鼠ACC脑区锥体神经元的多通道电生理学观察将自制的双侧给药套管粘在记录电极上,通过多通道电生理学技术观察各实验组的ACC锥体神经元放电情况。4.ACC脑区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对多种行为学影响的观察各组实验动物ACC脑区注射微量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10μg)或拮抗剂(10μg)后,在给药后一日,测试大鼠的机械撤退阈值,热缩足潜伏期,焦虑情绪,运动功能及回避行为有无变化。5.免疫荧光通过免疫荧光证明ACC脑区中,多巴胺D1受体与NMDA受体的亚基GluN1共表达。结果:1.大鼠左后足底注射CFA可以产生痛相关情绪我们测试空白对照组、足底注射NS组和注射CFA组大鼠的热辐射行为及机械痛行为发现,NS组与NAIVE组相比,热痛、机械痛阈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CFA组大鼠与NAIVE组相比,热痛、机械痛阈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足底注射CFA可以降低大鼠的痛阈,诱发痛觉过敏。接下来,我们测量空白对照组、NS组和CFA组大鼠C-CPA实验,观察大鼠在痛环境停留的时长。观察活动路线可以看出,CFA组与NS组、NAIVE组相比,大鼠对痛环境有回避行为。统计各组大鼠匹配前后在痛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匹配前,各组大鼠的活动时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匹配后,CFA组和其他两对照组相比,停留在痛环境时间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1)。接下来计算3组的回避分数,CFA组与NS组、NAIVE组相比,CPA分数有统计学差异(P<0.001)。说明足底注射CFA的大鼠对痛环境产生厌恶情绪,C-CPA模型建立。旷场实验中,足底注射CFA组大鼠的活动轨迹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明显变化。NS组大鼠与NAIVE组相比,运动距离与中心活动时间,距离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FA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运动距离和中心停留时间,距离占总时间总距离的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说明大鼠足底注射CFA后,旷场行为改变,产生痛焦虑样情绪,与CPA实验结果一致。2.在大鼠ACC脑区注射微量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可以缓解痛相关情绪记录CPA实验训练后NAIVE、CFA+NS、CFA+SCH23390和CFA+SKF38393组大鼠的活动轨迹并分析4组动物训练前后在痛环境中停留时间,各组大鼠在匹配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CFA+NS,CFA+SKF38393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匹配后的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001)。计算各组的回避分数,CFA+NS和CFA+SKF38393组大鼠的回避分数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说明在ACC脑区微量注射D1DR拮抗剂会减少C-CPA反应。从各组大鼠旷场实验的活动热图并分析数据得出,足底注射CFA的3组大鼠活动距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析各组在中心停留的时间及距离占活动总时间及总距离的百分比,CFA+SCH23390组与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FA+NS和CFA+SKF3839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ACC脑区注射D1DR拮抗剂可以缓解CFA诱导的焦虑样情绪且不改变大鼠的运动功能。3.在大鼠ACC脑区给予多巴胺D1激动剂SKF38393可以增加负性情绪上述实验证明D1DR拮抗剂可以缓解持续性痛模型的痛厌恶和焦虑情绪,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巴胺D1受体在负性情绪中的作用,我们将NS+SCH23390/SKF38393组大鼠与NAIVE组和NS+NS组大鼠做对照。在CPA实验中,观察各组匹配后的活动热图并分析各组匹配前后在给药侧的活动时间,各组匹配前活动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训练后的NS+SKF38393组大鼠在给药侧活动时间及CPA分数,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ACC脑区注射D1DR激动剂的大鼠对给药侧的环境产生回避情绪。记录旷场实验的活动热图并分析各组大鼠的运动距离和在中心停留的时间及距离占活动总时间及总距离的百分比,各组大鼠的运动距离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NS+SKF38393组大鼠与其他各组相比,在中心活动时间距离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ACC脑区注射微量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不影响动物运动功能但可以引起动物的焦虑样情绪。4.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影响大鼠ACC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研究表明,在慢性疼痛中,ACC脑区被激活的神经元的类型大部分是兴奋性神经元。记录各实验组大鼠在CPA实验训练前后在两小室中ACC脑区锥体神经元放电活动,分析各组大鼠第3天在“痛环境”中的放电情况。在足底注射CFA的三组中,CFA+SCH23390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放电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足底注射NS的三组中,NS+SKF38393组大鼠与其他各组相比,放电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在ACC脑区注射SKF38393的正常大鼠与足底注射CFA的持续炎性痛大鼠产生类似的反应;而D1DR拮抗剂降低ACC脑区神经元兴奋性,所以缓解了持续性炎性痛大鼠的负性情绪。5.预先在ACC脑区注射SCH23390并没有缓解CFA诱导的痛觉过敏测量各组大鼠CPA训练前后的热缩足潜伏期与机械痛阈值,空白对照组与足底注射NS组的大鼠热痛机械痛阈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足底注射CFA组的三组大鼠的热痛和机械痛阈值与NAIVE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大鼠产生行为学的变化是由痛情绪而非痛感觉引起。6.大鼠ACC脑区多巴胺D1受体和NMDA受体共表达为了探究ACC中D1DR拮抗剂缓解痛相关情绪的机制,在免疫荧光实验中,我们发现ACC神经元的一部分D1DR可以和NMDA受体亚基GluN1共表达,说明两类受体共存于同一神经元。结论:大鼠ACC脑区的多巴胺D1受体可通过影响神经元兴奋性参与持续性疼痛引起的痛相关情绪的调节,激活该受体可上调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痛相关情绪的反应。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上消化道手术患者由于疾病消耗、手术打击以及术后组织修复对营养需求增加,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有营养风险的手术患者至关重要,尤其是上消化道手术患者。但喂养不耐受是肠内营养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及预后。目前,国外制订了多部有循证依据的指南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预防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建议和指导,但我国临床护理实践与最佳证据之间尚有差距,因此引入最佳证据
目的:1.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从AMI急性发作、急诊PCI手术至回归家庭,全病程各阶段的社会支持需求体验。从患者切实需求角度出发,优化现有AMI护理程序,减少急诊PCI术前护理延误、促进术后功能状态恢复和心脏康复。2.探究AMI患者整个病程中社会支持需求的纵向演变过程及规律,以期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人文的社会支持需求框架,转变传统照护
目的:调查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分析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巴林特小组联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对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进行干预,并对其得分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2020年5月-8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三所山西省三级综合医院的341例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职业认同感量表(NPIQ)、心理资本量表(PCQ)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
目的:1.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评估、干预、家庭管理的相关证据进行总结,为制定家庭护理管理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构建科学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为临床护理随访提供综合指导方案。3.将方案引入临床实际,评价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行性,明确实施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1.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采用AGREE II对指南质量评价,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
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
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中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多种症状的发生率和困扰程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确定中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症状群的种类,并分析每个症状群的影响因素;构建以症状群为自变量、应对方式为中介变量、生活质量为效应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针对性的症状群和应对方式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7月—9月在太原市三所社区门诊接受
目的:初步探讨甲状腺囊实性结节(partially cystic thyroid nodules,PCTNs)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增强模式,通过建立CEUS增强模式评分标准评价其对PCTNs的诊断效能;研究基于ACR TI-RADS分类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软件对PCTNs的诊断效能,并探讨AI软件
目的:1.建立一种适宜的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方法,以及海马神经元糖氧剥夺/复氧模型。2.通过建立糖氧剥夺/复氧模型,探究EphA4受体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前体BDNF(pro-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1.原代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实验。采用雌雄不限1-3d的SD型大鼠乳鼠,将其海马组织分离,培养海马原代神经元。将神经元
目的:衰老是很多疾病的高危因素,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使衰老相关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化过程中,疼痛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特征,严重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我们观察老年大鼠生理状态下基础痛阈以了解老年疼痛的基本特征。神经系统老化过程中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研究虽然获得一些进展,但老化疼痛的机制仍不清晰,亟待从新的角度探索老年疼痛的细胞分子机制。炎性衰老是老化重要特征之一,在自然衰老进程中机体呈现出促炎功能缓慢进行
目的: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维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临时性的器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的唯一渠道。小鼠动物模型已被广泛用于胎盘早期发育的研究,尽管小鼠与人在胎盘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两者均是血绒毛膜胎盘。但是,两者之间同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包括滋养层细胞的类型等。在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胎盘差异性表达基因。当某些人胎盘差异性基因发生异常表达时,将会导致妊娠并发症。这说明,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