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旅游考论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魏源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其出游的现实原因,详述其一生游历经过。魏源出生于有着尊师重儒家风的地主家庭,自小饱读儒家经典,而湖湘文化中求实尚践风气的耳濡目染,乃至江浙文化的躬身亲践,奠定了魏源的思想根基,使他毕生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以匡时救弊为目的。同时,晚清“经世致用”之风日盛,一批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相率冲破繁琐考据的桎梏,迈开双脚,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考察实践,以探求富国强民之法,魏源则是他们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他选择游历这条道路,从早期的游学京师到中期的游幕江南,最后到晚期的游宦扬州,魏源正是在旅游中关注现实,著述不休,实现了他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的有为,本文将魏源定为“亲至”、“致用”游风的创导者。出游并非一步到位,魏源的每一次出游又都有着现实的原因在背后推动着,首先是魏源嗜奇好游的个性驱使他不遗余力地登山临水,寻幽探胜;而后求学访友之需要,也使得他数次出外远游,以考察社会、了解民情为目的;中晚年的长期游历江南,则是因为魏源怀抱经世致用之心,为实现治水、漕粮、盐政、兵事等经世目的而展开了长期的游历活动;最后是为了著述立说之需要,使他南北奔走,不能定居一地。考察魏源一生游历经过,主要分为五个时期,早年的读书应试优游生活;其后居京求学数载,交游甚繁,屡次远游;卜居南京从事幕政,发挥经世才干;晚来及第,移官扬州,进行了一生中最为壮观的岭南远游;垂暮之际,避世杭州,沉于著述,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背景及特点。然后剖析魏源的旅游思想,他的旅游观继承了孔庄的步履,集孔子的“比德游”和庄子的“逍遥游”为一体,一方面结合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身体力行,把“经世致用”的时代主题贯穿其中,去率导规范社会;另一方面又摆脱物役之累,啸傲山林,释放心灵,亲近自然,是一种以厚藏的中国文化为内在精髓的旅游思想。最后分析旅游对魏源自身及后世的影响和意义,得出旅游在成就魏源大家地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他的山水诗作为游历生活的记录,其描写范围之广、景物之真、意境之奇、寓意之深,是前代诗人所无法接踵比肩的;他的思想由“经世致用“而“开眼看世界”再而“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变化,与其一生游历也是分不开的;此外,魏源在旅游中形成的学问之道、为学之法,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他文献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级对文学作品的看法,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文学时尚标准。时代不同,文学时尚不同,对同一个作家作品的看法评价亦不同。诗坛风尚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诗歌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作家的都市题材小说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影响程度来看都很突出。本文从文化背景、性别心理等角度探究女性叙述视角与其审美追求之间的关系,思考女作家都市题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曾在传承文明、接续道统和教化社会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追求和社会对公民
作家心态是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本文试图考察在大跃进时期中国作家的心理状态。1958年到1960年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潮——大跃进运
“狷”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定的文化概念,其内涵却从未得到清晰界定。由于“狷”的文艺美学特征主要借鉴于其在人格美学范畴内的定义,因此本文主要基于人格美学领域对“狷”进
齐梁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近二十年以来,虽然关于齐梁诗歌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关于齐梁诗歌中的世俗化倾向问题仍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关于这方面
在新资本协议的高级内部评级法框架下,最低资本要求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然而,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存在隐瞒其真实风险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资料,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等资料,对仙居县722个行政村的农村居民点综
研究背景:近年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心室重构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引起的心肌细胞结构、功能及表型的改变,然而
本文介绍了葡萄中芳香物质的组成、分布、成熟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变化以及加工工艺对葡萄芳香物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