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的主题嬗变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於梨华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崛起于华文文坛,并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於梨华以其丰富多变的创作主题、清畅而又严谨的话语风格、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海外华人的生存现状与文化心理变迁方面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也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20世纪50—60年代,於梨华曾用写实的笔尖伤感吟唱“失根”的痛楚与无奈,用急切渴望的笔触书写“寻根”与“归根”的兴奋与喜悦。20世纪70—80年代,於梨华一手书写为赢得“永久聘书”而挣扎的高校知识分子;一手书写陷入婚恋“围城”的海外华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执着寻求、觉醒与突围。进入新世纪后,作者将视角转向华人家庭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特别是2009年《彼岸》的出版,作品中所显示出的人性审视与人文关怀广受赞誉,使她再次受到华文文坛及学界的广泛关注。阅读於梨华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於梨华在5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一直坚守自己的文学信念,并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创作理念。特别是其后期作品,对华人知识分子家庭中母女关系与伦理观念的审视充满了人文关怀,对当代华文文坛及“新移民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和研究於梨华的小说创作,寻找其创作主题嬗变的缘由及创作动力,将分别剖析於梨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创作不同时期的主题与风格,解读和分析其创作不断拓展的过程。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作家自身的留学经历出发,主要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三人行》为例,以“失根—寻根—归根”为论述主线,阐述海外留学生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下“身份的迷失”及迷失后的“寻根”与“归根”。第二章从作者以华人知识分子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出发,以《考验》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这两部作品为例,描绘了一幅华人知识分子的“士林百态图”,并揭示海外华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艰难的突围过程,既有对造成知识分子如此命运的反思,又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第三章以作者从家庭伦理、现实人性的角度出发创作的作品为侧重点,主要以《一个天使的沉沦》和《彼岸》两部小说为例,剖析华人家庭中家庭伦理观念的冲突与断裂,探讨代际间的诸多问题及西方语境下的母女关系,从而呈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及对人类社会所共有的人性的深切关注。最后是余论部分。
其他文献
某村一位党支部书记,动用铲车违法推倒了二百多棵果树,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经济问题,按说应追究刑事责任了,但镇里只给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处分不久后的一次全村党员大会上,
“熟视无睹”是说人们对一些现象虽然经常看到,但却跟没有看到一样。科学研究证实,人的知觉范围是个菱形,太熟悉的东西不想知道,不熟悉的东西也不想知道,而最想知道的东西则
尽管外部营养盐的输入量下降了约30%,但在芬兰湾的开阔海区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末向芬兰湾中的氮排放量达到了每年120 000r,而每年磷的排放量为7000t.就其表面
利用铸造模拟分析软件ADSTEFAN对铝合金壳形压铸件的充型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此壳形件在成形过程中表面产生冷隔、流痕等缺陷的成因,采用示踪粒子计算了氧化渣的分布。提出了
研究了几类可能出现在KDP晶体的生长溶液中的有机物杂质和无机阴离子杂质基团对KDP晶体散射、透过率、光损伤阈值等光学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杂质的影响并不相同,
波罗的海的生物地理特性是自上一次冰河期起逐步形成的.波罗的海这种海水,半咸水和淡水物种以及前几个时期的残余物种的特征的混合正在受到环境变化的威胁.本文重点讲述外来
同素逆序词这一现象古以有之,是指构词语素意义基本相同,但词素位置却互为倒置的一组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同素逆序词在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着
学位
凤阳花鼓自明初诞生以来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目前关于凤阳花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凤阳花鼓的起源和凤阳歌传播流变的研究。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非物质
存现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德语中,有与汉语存现句几乎完全一致的表达。可汉德“存现”语义的表达在句法形式和语义表现等方面却并非完全一致。《红楼梦》是中国四大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办刊水平、确保稿件质量、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环境,《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编辑部从即日起将正式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