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T. S.艾略特在现代西方文学史的独特地位备受关注,吸引了无数学者对其诗作进行多重主题研究,如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对传统和现在的深思,对个体和整体的辩证思考,等等。虽然以往艾略特研究几乎已囊括文学批评的各种角度,但针对艾略特诗歌中城市的诸多意象,从“城市”的角度探索其艺术创作的研究仍相当薄弱。城市的主题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阅读的兴趣和焦点。城市的兴衰无不映射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本文试从城市角度对艾略特的诗歌进行分析,探讨其中体现的现代人在“一个已经死去,另外一个还无力诞生的”两个世界之间苦苦徘徊的现象,揭秘诗人对旧的、无序的、肮脏的、亵渎的“世俗之城”的摒弃和对新的、有序的、圣洁的“神圣之城”的热切期盼。这个过程,是艾略特在诗歌与宗教的相互交融中,追求真和美,追求秩序和真理的“天路历程”。
论文由五部分组成,除第一章前言和第五章结论外,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构成本文的主体。
第一章综述了艾略特诗歌的主要研究成果,论述了在悲观、伤感之风盛行的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背景下,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艾略特诗歌中揭露的城市的荒芜和贫瘠,忽略了其诗中隐含着对世界末日审判到来之时,“神圣之城”到来之日的希望。批评家对艾略特诗歌从文化纬度,尤其城市视角的论述和研究的不足,这就给城市研究留下了余地,使本文的论述成为可能。
第二章考察了新英格兰思想传统对艾略特诗歌创作提供的思想背景和智力支持,和作为历史见证的“城市”对个人发展的文化意义。1620年,不堪忍受宗教压迫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从英国飘洋过海抵达美国新大陆,在新英格兰寻找建立一座“上帝之城”。艾略特血液中流淌的新英格兰清教徒的基因,注定他踏着祖先的足迹,在精神追求的维度上,继续天路历程。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诸多意象对比研究了艾略特诗歌中的“世俗之城"和“神圣之城”。前者是亵渎的、混乱的,象征着腐朽和死亡,城市充斥着自私、堕落、无能的行尸走肉;与此相对,后者是圣洁的、有序的,象征着生命与和谐。作为先知诗人,艾略特把现代世俗之城的新生幻象为一座芳香四溢,流水潺潺的玫瑰花园。如同《启示录》中邪恶的巴比伦在燃烧的火焰中化为灰烬,象征着神圣的上帝之爱的耶路撒冷从天而降,艾略特的诗歌中体现了通过具备新生的火以及谦卑和祈祷的美德,亵渎、世俗、混乱势必让位于神圣、和谐的信念,被流放的人类终将回到上帝创世之初的乐土伊甸园。
本文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艾略特诗歌中蕴含的旧的生命死亡孕育着新的生命的诞生的深刻意义。作为宇宙中心的象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在艾略特诗歌中,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丧失了宗教维度,世俗浮出水面。“世俗之城”和“神圣之城”是对现代文明信仰缺失和对宗教秩序回归的隐喻。“世俗之城”的罪恶导致城市的枯萎和坠落,人间成为地狱。相反,如挺直身躯迎接阳光的荷花一般,“神圣之城”的一切都向上运动着,最终走向天堂的玫瑰园。因此,透过失望与盼望、悲观与信仰、死亡与生命的矛盾统一,诗歌最终揭示了再生的可能。对神圣城市的期盼是艾略特对人类文明获得新生希望的深刻诠释,是其孜孜不倦的追求秩序和真理,追求真和美的高度体现,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