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烟—稻”系统中的行为与效应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吡嘧磺隆·苯噻酰草胺0.43%颗粒剂在稻田中使用后,其有效成分在稻田中的残留消解情况和吸附行为,以及它们在水稻田使用后对后茬烟株的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以此来评价该除草药肥的使用是否会在“烟-稻”系统中造成危害。这些研究对全面准确地评价吡嘧磺隆·苯噻酰草胺0.43%颗粒剂在“烟-稻”系统中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指导其科学合理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1)通过添加回收实验,采用HPLC法,研究并建立了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水、土壤中的残留分析与检测方法。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32%-94.06%和87.56%-104.07%,相对标准偏差为2.08%-3.59%和2.08%-4.03%;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00%-95.32%和84.47%-98.53%,相对标准偏差为1.39%-1.55%和0.85%-3.50%。这说明该残留检测方法符合我国农药残留检测的技术要求,可应用于吡嘧磺隆·苯噻酰草胺0.43%颗粒剂在稻田中的残留消解行为研究。(2)毗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水中的消解能够很好地用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来拟合,其半衰期分别为3.55d和3.10d,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大致都表现为先逐渐增加后减少的过程。(3)吡嘧磺隆·苯噻酰草胺0.43%颗粒剂分别按180kg/ha和270kg/ha施用于稻田土壤后,在正常收获期采集的稻田土壤中,发现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量很小,均低于其相应的最低检测浓度。(4)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五种供试植烟土壤中的吸附情况均可以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来描述;其中,吡嘧磺隆的吸附在黑龙江黑土中最强,而在山东青岛褐土中最弱;苯噻酰草胺的吸附也是在黑龙江黑土中最强,而在河南信阳黄褐土中最弱。(5)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植烟土壤中的吸附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五种供试植烟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均小于40kJ/mol,这就表明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这五种供试植烟土壤中的吸附均属于物理吸附。(6)吡嘧磺隆·苯噻酰草胺0.43%颗粒剂施用于植烟土壤后,烟株前期的长势相对于对照较弱,说明该药肥对烟株的前期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其对烟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而在烟株生长后期则无太大的影响。(7)毗嘧磺隆·苯噻酰草胺0.43%颗粒剂施用于植烟土壤后,其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小;不过在用5倍推荐量处理植烟土壤后,烟叶中的总糖和还原性糖含量稍有下降,而蛋白质、总氮、烟碱和挥发性烟碱的含量则均有一定的增加。
其他文献
高效课堂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达到单位时间内知识能力的最大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效课堂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促使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作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增加利润的主要途径。FDG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从事连接器的研发、制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成本管理和控制越来越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分子分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9例发生在脑、支气管、牙龈等少见部位的ALCL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临床病理、组
目的:总结丹参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从丹参饮片在古方中的应用、含丹参复方的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丹参提取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方面进行归纳。结论:丹参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
苦瓜是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的瓜菜之一,古今中外都有药食兼用之说,尤其是在降低和控制糖尿病人的血糖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因此对其生物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从油田污泥处理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概括介绍了污泥处理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处理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介绍了"絮凝—离心脱水浓缩—超热蒸汽干化无害化"技术工
<正> 我院1981年1月至1990年12月手术治疗年龄小于20岁的甲状腺单发结节52例,均经病理证实,占同期我院甲状腺手术480例的10.8%,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共52例,年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50例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软骨肉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部位、局部有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DLBCL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劳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针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社会政策立法,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劳资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使得劳动者在面对强大的资方时,不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