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支付研究--基于恩施市D村的田野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57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支付实践是婚姻关系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婚姻支付的窗口,可以透视乡村社会婚姻家庭变迁的轨迹。土家族是拥有丰富婚俗文化的民族。本文以场域理论为基础,以文化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个案访谈、文献查阅、参与式观察、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研究土家族聚居区D村的婚姻支付实践的变迁,阐释D村婚姻支付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依据D村经济、社会发展,将访谈对象按照结婚年代分为三组:改革开放之前,开革开放到21世纪,21世纪至今。论文首先介绍了D村区域地理状况、人文状况以及婚俗变迁;其次,阐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婚嫁文化、嫁妆内容、彩礼内容以及财富流向,总结不同时期的特征;最后,分析比较三个时期彩礼传承与流变的特征与路径,并尝试分析背后的动因。  D村的婚姻支付实践变迁在场域理论的框架下得到合理解释。在D村的场域中,婚姻价值观的稳定性使得“男女同意”成为婚姻缔结的前提;村庄场域中的隐性支付规则,姻亲关系与嫁妆的互构,使得嫁妆稳定存在,婚姻支付内容流向新婚小家庭;家庭式集体主义使得父辈以新家庭三角结构稳定为目标,家庭生育文化和婚姻支付的资助性被保留。随着制度变迁、经济变迁、文化变迁,乡村场域中的婚姻支付惯习会受到城市婚姻支付文化的影响,支付内容由实物转向货币,彩礼兴起并且高额化。总之,人际网络、婚嫁仪式在村庄场域,D村婚姻支付传统惯习是婚姻支付稳定的根源;社会变迁是婚姻支付流变的推手。D村依旧践行独特的婚姻支付逻辑,土家族特有的印记和文化被流传下来。
其他文献
“郭美美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慈善的大讨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慈善之路在何方成了摆在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户籍体制和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子女无法跟随流入城市,由此产生大量留守儿童。父母进城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妇女从“围着厨房转”,到如今妇女广泛参与政治活动,政治地位获得极大提升。但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自80年代以来妇女参政便停滞不前。本文试图以山东省为例,从公
学位
目的通过比较9个不同株系一年生石斛苗(T5、T3、T2、YD-1、W-3、GDYS、TN、W-1和T4)的生长势及有效成分量,筛选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石斛株系。方法采用生理学及生药学常规
学位
通过水热法,分别以不同表面活性剂制备了纳米氧化锌微粒。用粘土作为氧化锌载体,应用于烟气中硫化氢的脱除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脱硫效果,该脱硫剂最终选择以亚油酸作为表面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对外软件外包行业近几年迅速发展,其中对日软件外包行业发展速度尤其迅速。具有一定日语基础的软件技术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本文
传统政策执行研究聚焦于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层面,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策受众的重要性。本研究着眼于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众,以新的视角审视政策执行系统,将政策受众纳入到与政
当前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探索如何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与农民工的需求相契合,是本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以苏州市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和政府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