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小鼠三叉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模拟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发病过程和转归;观察去三叉神经小鼠角膜的临床改变和修复过程;探讨去神经支配对小鼠角膜神经密度、角膜上皮完整性和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对照组、Id、3d、1w、2w、3w、4w,共7组,每组各10只小鼠。选取左侧为实验侧,无水乙醇法去除小鼠左侧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和不同时间点的实验组进行泪液分泌实验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采集照片并记录结果。然后,过量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处死小鼠,分别取小鼠左侧角膜和颅内三叉神经眼支。小鼠角膜神经采用Tubulinβ-Ⅲ抗体标记,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拍摄并保存图片;三叉神经采用丽春红—亮绿法染色,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摄并保存图片。对所得的结果和图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小鼠角膜荧光素染色并裂隙灯显微镜下钴蓝光观察显示,损毁三叉神经后小鼠角膜起初呈现浅层点状荧光素着色,随着病程的发展,荧光素着色灶逐渐融合,范围扩大,于1周时荧光素渗透性达顶峰,而后呈现出缓慢的恢复迹象。2.损伤小鼠三叉神经后,小鼠的泪液分泌量迅速减少,在2周时降为最低值,而后呈现出缓慢的恢复过程。3.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可见,损伤三叉神经后,小鼠角膜上皮细胞体积增大,多形性明显增加;前弹力层神经纤维分布稀疏或不可见;角膜基质结构被破坏,可见其中分布大量胞体较小的高反光的细胞形物;后弹力层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皱褶结构。4.小鼠角膜神经Tubulinβ-Ⅲ抗体染色显示,损伤小鼠三叉神经后,中央部角膜神经密度最敏感,显著下降;旁中央及周边部角膜神经也有明显缺失,但不如中央部位表现显著;病程后期未见观察到明显的神经纤维的修复及再生现象。5.三叉神经冰冻切片病理染色的观察显示,损毁小鼠三叉神经后,无论是横切面还是纵切面观察,神经髓鞘的密度均随着病程的进展不同程度下降,神经髓鞘的形态也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1.三叉神经损伤后,小鼠角膜基底下神经纤维丛密度显著下降,泪膜完整性和功能受到破坏,角膜荧光素渗透性增加;小鼠角膜呈现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改变。2.随着病程的进展,小鼠角膜的泪膜完整性及荧光素渗透性均呈现出缓慢的恢复过程,而小鼠角膜基底下神经纤维丛密度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增加,其可能的原因是脑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分泌增加,小鼠的角膜上皮修复较快而神经纤维修复和再生周期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