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并且对大亚湾几种重要的赤潮藻: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原甲藻(Prorocentrum)、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进行了PCR扩增,从DNA水平对这些赤潮种进行鉴定。目的在于了解典型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为养殖区赤潮的预防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周年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浮游植物175种(含变种、变型),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为1.9~1108.64×10~4cells/L,整个海区年均值为109.73×10~4cells/L。硅藻为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年平均百分比达76.18%,优势属主要有角毛藻属(Chaetocero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圆筛海链藻(Thalassiosirarotula)等。甲藻多出现在春季和冬季,仅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8.21%,主要藻属为原甲藻属(Prorocentrum spp.)、斯氏藻属(Scrippsiella spp.)、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 spp.),其中亚历山大藻在2007年8月份形成绝对优势种群,其细胞密度和百分比含量分别高达90.52×10~4cells/L、4.00%。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蓝藻的出现是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的重要特征,微表层中平均蓝藻细胞密度和百分比含量分别为7.63×10~4cells/L、42.14%。微囊藻(Microcystis spp.)、Romeria simplex、念珠藻(Nostoc spp.)、高温高盐种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debrandtii)等蓝藻种类,在不同的季节出现并交替占有一定的优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2.59)和均匀度(0.55)处于中等水平。浮游植物细胞总数与水温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与DIN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环境因子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水温和DIN均为影响浮游植物密度的重要因子。对8株赤潮藻进行了PCR扩增,测定得到其序列信息,并通过与GenBank中的代表性藻株的序列比对,绘制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ITS区具有更高的变异速率,能更为有效区分种间遗传信息的差异。本研究中的4株亚历山大藻均属于“亚洲温带”基因型。两株原甲藻分别为P.triestinum和P.minimum,均与韩国株系亲缘关系最为密切。一株裸甲藻为Akashiwo sanguinea,同样与韩国株系亲缘关系最近,另外一株为Gyrodinium instriatum,与中国株系的亲缘关系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