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自然之根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xiejie_85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的生命力源自何方?从深层孕育并滋养了文学艺术的是什么?或者说文学艺术的根究竟扎在哪里?文艺理论界一直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也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而文学的处境也每况愈下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希望在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批评的理论视域中对文学之根进行再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韩少功、李陀等人发起的文学寻根,面对的时代问题是“文化断裂”,目标是通过文学创作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层,寻觅文学的文化资源。而当前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因此,本文的目的将指向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自然”实则应是人类文学之“根系”中更深远也更为“根本”的“根”。文学毕竟不只是人学,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学。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的自然之根的探寻,能为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某些参照,进而为现代人走出生态困境,为当代文学走出生存危机多少做出一点贡献。本论文共七部分,主要内容为:导论:重寻文学的自然之根。在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背景下,“自然”正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为诸多学科反思的对象。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样式,但多年来文学对于自然的漠视,也使文学自身日益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非常有必要重新探寻文学的根。本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立足生态世界观,综观自然、社会与精神三大系统,进一步揭示文艺与自然的深层关联,从而促进文学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第一章:地球生态危机与文学终结论。以自然为敌的工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死亡文化”,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才是一种“生命文化”。在现代“死亡文化”指引下,人类悖逆自然之道,不断破坏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重整破败的精神,重建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才能拯救地球生态与人类的未来。当代文学艺术应该承担修补地球“精神圈”的使命。文学终结论问题的提出,说到底与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是一体的。自然是文学生命最深层的根,只要滋生和滋养文学的“根”还在,文学就不会终结。第二章:自然作为文学的根。首先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中重新界定“自然”内涵,当代生态自然观突破近代以来的机械自然观,吸收古代活力论自然观的思想精华,认为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自身圆满的生态系统。生态文艺学立足生态自然观,揭示文论中“自然”的存在论和方法论两方面内涵。存在论意义上的大自然滋养着文学精神,孕育着艺术物种,培育作家诗性的心灵、想象力、同情心和诗性语言的表现力。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讲文学根于自然,就是强调文学活动要顺应天地之道,养天地正气,得性情之真与纯,才能创作出有益于天地人心的作品。第三章:文学的失根状态。自然生态系统的濒临崩溃与时代精神的贫血,同时也导致人间诗性的枯竭。就如同板结的土壤、沙漠化了的土壤、被化肥农药侵蚀了的土壤再也生长不出优良的农作物一样,由于生命异化、创造力萎缩、想象力沦丧、精神生态恶化,文学也渐渐失去它赖以生长的土壤。过度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精神堵塞了人心通向自由与天然的渠道,造成了文学的无根状态,从而致使当代文学生产力出现实质性的衰败。第四章:文学自然之根的培护。恢复文学艺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积聚文学艺术的精神能量,必须从培护文学的自然之根做起。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首先要深化生态运动,端正对于自然的态度,转变对于自然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达成与自然的和解,逐渐恢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其次是作家在艺术创作上关注生态问题,顺应自然之道,把自己融入天地自然之中,自觉地在自然中吸取精神的养分和力量;第三是通过生态批评话语的介入,在文学的阐释中重视自然的维度,促进文学与精神的绿色化。第五章:文学的自救与救赎。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与文学自身的危机,文学既要自救,又要承担起救赎的使命。文学的自救主要是通过返回大地,重获植根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文学的救赎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心灵来修补地球“精神圈”,进而拯救这个沦落的世界。文学的自救必须与救赎的责任相统一,在救治自身的同时救治世界,在完善世界的同时完善自身。结语:对“根”的探寻是生命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需要。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根之所在,人类的一切精神创造从本原上说也都是植根于自然的。在当下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日益严重情况下,我们只有抓住文学艺术的自然之根才能看清艺术生命的底色,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文学在当代文明生态转向中的处境、出路与使命。
其他文献
研究生教育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对培养高端又接地气的人才同样举足轻重。
<正>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教育经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是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培养各种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
会议
近些年来,有关高校非在编教师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体制的原因,非在编人员始终无法进入事业单位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体系,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险不规范、职业认同感低、提升
人民立场贯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体现在新思想的各个方面。回应人民期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
本文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空间为宏观视域,以互联网精神为主线,采用逻辑分析法,运用互联网的开放性思维、平等性思维、交互性思维、共享性思维,把互联网精神与大学生网络思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个人竞争力的高低、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都和创新能力水平紧密相关,创新已经成为时代进步的要求。创新的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受教育的质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己经成为教育的必然所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
反转录转座子在物种基因组的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LINE元件属于non-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类型之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了一个全长3 855 bp的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为弘扬我
刘索拉的《女贞汤》是一部戏仿革命历史的作品,小说以一种荒诞不经的方式消解了革命的崇高与神圣,但这部作品却也清晰而深刻地展示了刘索拉与"革命"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使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