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K标准教程5》与新HSK五级考试词汇配合度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HSK汉语考试已经成为衡量汉语水平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汉语学者通过HSK考试来确定自己的汉语水平等级。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调查法4种分析方法,以及结合HSK五级考试词汇大纲和HSK五级考试真题对《HSK标准教程5》进行词汇分析,得出《HSK标准教程5》同HSK五级考试词汇大纲和HSK五级考试真题配合度情况,对《HSK标准教程5》词汇部分的编写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除去绪论和结语,本文主体包括五个部分。第一,《HSK标准教程5》词汇分析。本章从词汇总量、每课平均生词量、平均词频和生词复现率四个方面对教材进行词汇分析,得出该教材课与课之间词汇量波动较大,生词平均词频较高,复现率较高的词占比较低的结论。第二,将《HSK标准教程5》同HSK考试大纲五级词汇进行比较分析,教材词汇总量在大纲五级词总量中占比较低,而“绝对五级词”对大纲五级词的覆盖率较高。综合比较,教材词汇对大纲覆盖率较高。第三,本章选取10套HSK五级考试真题作为研究材料,统计其词汇总量,又将其同教材生词进行覆盖率统计,最后得出两者覆盖率较低的结论。第四,《HSK标准教程5》习题与HSK五级真题比较研究。该教材的习题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于HSK考试五级真题而言,其题型差异较大,难度系数较低,针对备考略显不足。第五,总结《HSK标准教程5》词汇编写部分的优缺点,针对优缺点对《HSK标准教程5》词汇部分的编写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其他文献
《包楞调》是山东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包楞调》的相关背景介绍,从创作背景、民俗文化两个方面简述;第二章研究了四位歌唱家的演唱优点,以借鉴学习。第三章主要阐释笔者的演唱经验,从语言、旋律、咬字、润腔、真假声等方面展开论述。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2015年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式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简称SDGs),涵盖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方面,为未来15年世界各国发展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鉴于SDGs指标体系众多,监测与评估是一项难题,故从地理信息角度可以为SDGs量化提供数据来源。2020年提出建设成
民以食为天,粮为邦之本,粮食存储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系。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中央储粮和地方储粮结合的储备粮管理系统。储备粮担任了市场供求的调节者、救急救灾的先行者及战略安全的保护者三重身份,提高了国家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储粮害虫是粮食存储过程中的最大威胁,因此在害虫产生初期,及时检测出害虫并采取防治措施,对减小储粮损失尤为重要。针对此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储粮害虫检测模型,通
16世纪以来,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兴起,美声学派的声乐技巧和演唱风格得到了确立,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经过了众多歌唱家和教育家的努力探索、钻研,不断提高这种唱法的艺术性,形成了如今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美声唱法,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对美声唱法有过这样的描述“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在中国的艺术歌曲中,中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学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反思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印象并有效消化数学知识难点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根基。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对策。
苗族人民在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苗族酒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其流传下来,其独特的文化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酒生歌,歌咏情,以酒为礼,以酒传情”是苗族流传千载的民风习俗,笔者该论文所要研究的是于嘉庆年间迁徙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鲤鱼苗寨的苗族酒歌,通过与鲤鱼苗寨苗族同胞交流,了解苗族酒歌的生存环境及其具有的音乐特点和社会功能,传承现状和传承路径,笔者还收集并整理了苗族酒
目的 了解应对方式在护士逆境商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2021年12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逆境商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工作投入量表简化版对陕西省便利抽样法抽取的4所三级甲等(三甲)医院的577名护士进行现状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陕西省4所三甲医院的护士逆境商、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工作投入的得分[M(P25,P75)]分别为127.00(112.00,138.00)、23.
随着环保类纪录片由小众群体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创作环保类纪录片。就当下的环保类纪录片而言,还存在着专业性较差、口水话叙事、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只有从源头解决这些问题,从能更快的打开市场,推动环保类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笔者在学习和研究了大量的纪录片创作理论知识后,在本文中对部分环保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予以总结,并结合毕业作品《守护》对环保类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和创作理论进行了梳理,从人
纪录片中“拉漂”人群的深描,是以研究民族志的方式对“拉漂”这一群体的进行深入解读。在客观平静式的记录观察中,建构还原影像背后“隐藏的真实”,引导观众解读蕴藏的深层意蕴,这是深描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方法与意义。本文基于纪录片《拉漂》作为研究分析范本,从纪录片深描概述;纪录片中“拉漂”人群的深描;“拉漂”纪录片的纪录特征;“拉漂”纪录影视中的深描创作反思,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纪录片中“拉漂”人群的深描纪录
税收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政策衔接对于事业单位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确认进行探讨,通过衔接反映预算执行及资金结转结余等情况,从而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财政税收的构建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资源均等化提供良好的支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