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关系研究--以农八师一三三团为个案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zhao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肩负“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积极发挥好“三大作用”,即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作为中央对兵团的具体要求,成为兵团在新形势下的一项战略任务。
  纵观兵团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在不同时期都在践行“为各族人民多做好事”的要求,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从而形成了各民族水乳交融的血.肉亲情关系。在“三股势力”作恶多端、“东突”分子猖狂进攻的大背景下,兵团民族关系经受住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而愈加密切,成为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深入的对兵团民族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行为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能为兵团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为兵团和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着这个目的,笔者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农八师一三三团为典型个案,深入其团部机关、生产连队、职工家庭进行田野调查,根据研究需要,确定了艾孜木江(维族)、员新民(汉族)、吐逊姑(汉族)、张新平(汉族)、艾山(维族)、丁明春(汉族)、吾买尔艾力(柯尔克孜族)、李文学(回族)等八户具有代表性的职工家庭作为重点观察和访谈对象,分别对其居住格局、族际通婚、经济往来、语言使用等衡量民族关系的具体指标进行深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信息。
  通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一三三团各民族职工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优惠政策执行到位,少数民族干部得到选拔重用,各民族职工地位平等;经济上,民汉职工或分工合作、或联合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文化上,通过民族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双语教学和职工群众在共同劳动、生活中的相互学习,使得民汉职工间语言障碍小、理解程度高,交流频繁。且民汉为邻、族际通婚的相对数量较高,从整体上看,如此种种的纽带将各族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的连结在一起,团结、合作成为必然。
  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形式发挥了高度集中的集体优势,同时,高度包容的移民社会形态和移民文化,也为各民族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思想基础,总之,良好的兵团民族关系与兵团优势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其他文献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的董家堰布依族村寨在其影响下发生着变化,主要是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就意味着,城镇化的影响是董家堰地区发生了文化变迁,在民族学专业的角度看,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本文在以前民族学者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董家堰村寨的具体情况,重点研究这个地区布依族在城镇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使此研究对本校周边的布依族村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使董家堰村在城镇化的洪流中消失之前,做一个
本文以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村为调查点,重点分析董家堰布依族村寨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外来人口、学校师生(客体)与布依族村民(主体)的民族关系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主客体之间的民族关系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就董家堰村未来民族关系的发展做一展望。  城镇化下的民族关系研究仍然属于社会关系的研究范畴,也是当下民族关系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从微观层面来窥探这一关系发展,并试图找寻一些规律。  本文除绪论
学位
贵州少数民族的村寨不只是一个地缘单位,还是一个血缘组织,一个生产生活群体,一个文化传承载体。贵州少数民族的村寨不只是居住建筑的物质呈现,还是技艺、审美等文化的表达,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结构的反映。本课题意在强调: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可以充分体现国家在新形势下对民族文化平等权利的尊重,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
学位
贵州省地处我国云贵高原,森林资源丰富,有“云贵川广,道地药材”之称,对于常用药材已有一定开发,但已开发的具有食药两用价值的植物资源相比之下凤毛麟角。竹荪是名贵的药食兼用菌之一,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防衰老、防腐、抗肿瘤等功效。贵州省竹荪资源丰富,是我国竹荪的主要产区之一。本文结合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五个世居民族地区,汉、苗、布依、侗、水族地区的民众对竹荪的认知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
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作为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一个重要保障,积极探索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贵州是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是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州省的战略定位之一,贵州省随即在9个州市分别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创建活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为指导,借鉴涂尔干社
民族关系伴随民族的产生而产生,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结果,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呈现不同的现象,民族关系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以诸葛亮的名言“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说,民族关系也是这样的,各族群之间会因为某种利益或者权益发生纠纷,从而导致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甚而导致小规模械斗,更甚者就是战争;也会因共同的利益一致对外。所以说,民族关系的合与不合,对民族之间的交往会带来影响,这些影响是积
随着我国的快速崛起,必然会派生众多的社会矛盾,为此化解社会矛盾自然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此前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将这一紧迫任务当作一般性任务去对待,主要仰仗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理论为指导去作出相应的处置。然而在我国多民族杂居地区,由于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冲击,在不同民族间会表现得互有区别,各民族对现代化的认知与接纳又各不相同,以至于一般性的社会学方法无法解决多民族杂居地区兴起的群体矛盾,正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话题,然而现在社会中存在的纠纷是影响和谐社会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纠纷,平息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减少不和谐的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区域,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的交往产生的纠纷,直接影响了民族团结、边疆的和谐稳定。因此在这个多民族居住的区域,合理高效的解决纠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新疆的一个多民族杂居村为对象进行研究,对
学位
哈萨克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在哈萨克族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厚草原游牧特色的习惯法文化,并对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婚姻习惯法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哈萨克族人民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的方面的综合体现。但是国家制定法的普遍适用性却和这种少数民族习惯法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影响国家制定法在哈萨克族群众中的适用效力。本文从概括哈萨克族婚姻习惯法的内容及特点出发,分析国家制
学位
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乡镇基层政权在我国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镇作为国家行政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级地方行政建制,是联系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纽带。乡镇政权的建设和运行能否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关系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大事。乡镇政权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当前的乡镇基层政权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弊端:乡镇基层政权的组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