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跨区皮瓣远端存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it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跨区皮瓣(三血管体)远端存活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在临床上常应用静脉超引流或动脉增压来改善跨区皮瓣远端的血供,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动物跨区皮瓣模型实验,研究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跨区皮瓣远端存活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研究者取60只6-8周龄SD级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静脉超引流组)、实验组2(动脉增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制备大鼠左侧跨区三血管体皮瓣模型,每个皮瓣模型中包含三个穿支血管体区(髂腰、肋间后和胸背穿支血管体区)。根据分组情况,构建3种类型跨区皮瓣模型。静脉超引流组:分离和结扎肋间后穿支血管及胸背动脉,保留髂腰穿支血管和胸背静脉完整;动脉增压组:分离和结扎胸背穿支血管和肋间后静脉,保留髂腰穿支血管和肋间后动脉完整;对照组:分离并结扎胸背及肋间后穿支血管,保留髂腰穿支血管完整。术后原位缝合所有皮瓣,每只老鼠以单笼进行饲养。术后7d,观察各组跨区皮瓣存活情况,对皮瓣坏死区域进行标记,使用佳能数码相机在皮瓣同一平面摄片,然后将图片信息输入Image J 6.0软件并计算其灰度值。术后0h、6h和1d、2d、3d、7d,测量各组皮瓣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术后7d,各组大鼠在腹部麻醉下行明胶氧化铅灌注造影,经1d冷冻处理后,再次切取皮瓣平铺后,采用全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FCR XG-1,富士)进行摄片,观察各组穿支血管体区和穿支血管体吻合区的血管扩增和通畅情况。结果:术后7d,实验组跨区皮瓣远端无明显坏死,实验组跨区皮瓣坏死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超引流组跨区皮瓣远端存活情况优于动脉增压组;自术后6h起,实验组跨区皮瓣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静脉超引流组在三组中最高;术后7d,明胶氧化铅灌注造影显示各组髂腰动静脉都出现管径扩张,其中静脉超引流组“穿支血管体吻合区”的微血管吻合比动脉增压组更丰富,而对照组由于皮瓣远端血流灌注不足,在皮瓣远端未发现明显的微血管吻合。结论: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均能改善跨区皮瓣远端的血流灌注,静脉超引流效果更加明显。两者促进皮瓣远端存活的机制不同,静脉超引流是通过血液流出通道变化,增加了血管蒂部的动脉血流灌注和静脉超引流之间的压力差,通过逐步扩张穿支血管体吻合区微血管,降低动脉血流向皮瓣远端灌注阻力,从而改善跨区皮瓣远端血供并提高其存活面积。动脉增压通过增加皮瓣远端局部动脉血流灌注来改善皮瓣远端血供,但远端血液回流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两种方式改变跨区皮瓣远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第二部分跨区皮瓣中静脉吻合位置对静脉超引流影响和动脉吻合位置对动脉增压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基于第一部分研究结论: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均能改善跨区皮瓣远端的血流灌注。本实验在动物皮瓣模型上,进一步研究跨区皮瓣中静脉吻合位置对静脉超引流影响和动脉吻合位置对动脉增压影响,发现影响跨区皮瓣远端坏死的因素,并阐明其内在机制。方法:建立6-8周龄SD级雌性大鼠左侧背部跨区多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每个跨区皮瓣设计时包含三个血管体:髂腰穿支血管体、肋间后穿支血管体和胸背穿支血管体,两个血管体之间为穿支血管体吻合区。(1)静脉吻合位置对静脉超引流影响。取60只SD级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实验组1(肋间后静脉组)和实验组2(胸背静脉组),每组20只。对照组仅保留髂腰部穿支血管;肋间后静脉组保留髂腰部穿支血管和肋间后静脉,其余动静脉均结扎;胸背静脉组在保留髂腰部穿支血管和胸背静脉,其余动静脉均结扎。(2)动脉吻合位置对动脉增压影响。取60只SD级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实验组1(肋间后动脉组)和实验组2(胸背动脉组),每组20只。对照组仅保留髂腰部穿支血管;肋间后动脉组保留髂腰部穿支血管和肋间后动脉,其余动静脉均结扎;胸背动脉组在保留髂腰部穿支血管和胸背动脉,其余动静脉均结扎。术后7d,观察各组跨区皮瓣存活情况,对皮瓣坏死区域进行标记,应用佳能数码相机在皮瓣同一平面摄片并进行软件分析处理;体视显微镜(Leica-DFC320,莱卡公司)40倍目镜下观察手术即时和术后7d各组大鼠新鲜的“穿支血管体吻合区1”和“穿支血管体吻合区2”两个区域组织微血管扩增情况并拍照,统一视野大小和像素后导入Scion Image Beta 4.02软件内,测量血管相对直径(以像素表示),计算“穿支血管体吻合区1”的微血管扩增率;术后7d,对各组大鼠尾静脉采血,然后离心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乳酸含量。结果:(1)术后7d,实验组皮瓣均存活良好,两者存活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胸背静脉组优于肋间后静脉组;与手术即时比较,体视显微镜40倍目镜下在术后7d观察各组穿支血管体吻合区微血管均有扩增。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穿支血管体吻合区1微血管扩增明显,其中胸背静脉组微血管扩增最明显。术后7d,实验组乳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胸背静脉组乳酸含量最低。(2)术后7d,胸背动脉组皮瓣存活良好,肋间后动脉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坏死,但肋间后动脉组跨区皮瓣远端存活情况仍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穿支血管体吻合区可见明显微血管扩增,其中胸背动脉组穿支血管体吻合区微血管扩增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乳酸含量降低明显,其中胸背动脉组乳酸含量最低。结论:(1)静脉吻合位置距离血管蒂部越远,静脉超引流效果越明显,跨区皮瓣远端存活率越高。静脉超引流位置距离血管蒂越远,血管蒂动脉血流灌注与静脉超引流之间的压力差越大,其覆盖区域的所有穿支血管体吻合区逐步扩张后,跨区皮瓣就可以形成正常的动-静脉回流,从而保证皮瓣远端的存活。(2)穿支动脉吻合位置距离血管蒂部越远,皮瓣远端动脉增压效果越明显,跨区皮瓣远端存活率越高。由于血管蒂部动脉血流灌注需要跨越两个穿支血管体吻合区,在皮瓣远端吻合穿支动脉后可以直接增加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其动脉增压效果明显,有利于跨区皮瓣远端存活。第三部分静脉超引流或动脉增压的小腿跨区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远端存活的临床研究目的:基于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跨区皮瓣远端存活的动物实验研究结论,临床上运用远端吻合静脉的静脉超引流或远端吻合动脉的动脉增压处理的小腿跨区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并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比较,分析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在临床上跨区皮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自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共收治29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5例患者采用静脉超引流或动脉增压的跨区皮瓣转移修复,B组14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远侧蒂跨区皮瓣修复,术中未吻合远端深、浅静脉或穿支动脉。观察两组病例术后皮瓣远端是否有坏死、皮瓣色泽、质地、感觉和功能等,随访半年,采用SPSS 20.0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A组1例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跨区皮瓣远端出现极小部分坏死,该患者皮瓣远端行动脉增压处理,血管蒂部未结扎小隐静脉,考虑皮瓣远端静脉压力过大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所致,术后定期换药后创面愈合;B组2例出现远端皮瓣部分坏死,1例远端完全坏死。其中远侧蒂腓动脉穿支血管螺旋桨皮瓣2例,远侧蒂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1例。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定期清创、换药等对症处理3周后创面愈合。1例远侧蒂腓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远端完全坏死,经两次手术清创、取自体中厚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两组患者术后皮瓣修复随访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设计跨区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缺损时,在皮瓣远端吻合静脉的静脉超引流和远端吻合动脉或血管蒂设计在皮瓣中心的动脉增压都可以明显改善跨区皮瓣远端血供,预防皮瓣远端坏死。跨区皮瓣穿支血管蒂距离皮瓣远端原则上不能超过两个穿支血管体吻合区,术中不建议常规携带逆行浅静脉(如大、小隐静脉等)。
其他文献
如今,器件正向着高速、低功耗、高密度和高集成的方向发展。高密度和高集成要求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高速和低功耗则对器件的开关速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器件尺寸持续缩小至理论极限,短沟道效应使得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器件性能急剧退化,给纳米及以下尺度器件的高速和低功耗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掺杂是传统器件中进行性能调控最常用的手段,随着器件尺寸的减小,栅氧化层越来越薄,电场强度越来越大,掺杂调控已不
学位
随着现代消费端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下一代可穿戴和便携式电子产品已经逐渐成为消费主流。为了应对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发展出具有优异的柔性、高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的能量存储设备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柔性锌空电池具有独特的半开放体系,工作时在阴极消耗氧气,表现出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更高的理论能量密度(6136Wh L-1基于Zn)。此外,由于锌金属在地球上储量丰富、且具有环境友好和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在下一代便携
学位
石墨烯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主要材料,这是因为石墨烯具有独特的性质以及广泛的应用。它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呈六边形网状结构,每一个碳原子都以sp2方式杂化。由于石墨烯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因此被认为是现代科学中新兴的二维(2D)材料。这些性质包括:优异的载流子迁移率、导热性、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以及非常稳定的单原子薄层。此外,石墨烯具有柔韧性、透明和不透水性。这些特性导致石墨烯在电子学
学位
第一部分MAL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目的:本研究验证MAL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ALAT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MALAT1能否作为胃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和治疗的潜在靶点。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GEPIA)分析MALAT1在胃癌和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2)qRT-PCR检测57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ALAT1的表达水平。(3)qRT-PCR检
学位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癌症的精确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可以不受组织穿透深度限制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肿瘤解剖学结构和病理信息,在癌症的精确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磁共振成像依据水分子产生信号,导致某些组织成像对比度不够,需要使用造影剂辅助成像。目前临床使用的造影剂主要是钆基小分子螯合物,将Gd(Ⅲ)螯合在配体结构中,降低毒性,但也阻碍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弛豫
学位
钾离子电池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突出的成本优势(包括电极材料、集流体、电解质),以及钾在有机电解液中较高的离子迁移率,近年来受到广泛研究。然而,钾离子较大的尺寸所导致的反应动力学迟滞以及在嵌入/脱出体相电极材料时所引发的体积效应等问题,制约了负极的容量发挥,从而限制钾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负极材料的理性选择和控制制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首选策略。碳材料由于具有低成本、高安全性、高导电性、高导
学位
人类社会随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但能源供给仍大量依赖于化石燃料,导致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导致其转化的电能难以消纳。通过电化学方法将清洁的电能转化为易于存储的化学能,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化学品绿色高效合成的理想途径之一。其中,电催化水分解制备高纯氢气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方式,因其以储量丰富的水为原料,同时以高能量密度
学位
目的:肾母细胞瘤是小儿外科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儿童肾肿瘤的90%,高危患者无事件生存率仍然较低,且治疗晚期效应风险增加。但肾母细胞瘤形成的分子机制不明,相关易感基因已报道40余种。癌细胞的其中一个标志是表观基因沉默。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两种目前研究较重要的表观遗传变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HDAC5)是组蛋白去乙酰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s)家族中Ⅱα类
学位
多铁材料是一种同时具有铁磁性、铁弹性和铁电性的新型量子功能材料。这类材料不仅具有丰富的物理性质,而且在低功耗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在多铁性氧化物材料中,掺杂Sc的M型钡铁氧体(BaFe12-xScxO19,x≥0.5)由于其非线性锥型磁结构,从而具有磁结构诱导的电极化,成为第二类多铁材料而被广泛关注。对于单晶块材BaFe12-xScxO19,其锥型磁结构转变温度(Tcone)能够达到370
学位
第一部分 胶质瘤预后分析及复发和生存模型的建立背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胶质瘤,目前治疗原则为手术、术后放疗及辅助化疗。经过积极综合治疗后仍有患者复发甚至死亡,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4.6个月左右。目前,病理学检查为评估治疗反应的金标准,影像学评估依据神经肿瘤反应评价标准。影响胶质瘤复发与预后的因素较多,如: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肿瘤的大小、肿瘤的病理级别及外科的手术切除范围等因素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