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特殊”的作家,汪曾祺的作品以冲淡平和的风格和不事雕琢的语言始终吸引着评论界的关注。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可以近乎真实地接触到他所经历过、居留过的不同地方,这些地方的故人往事、风土人情,成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随着对其作品研究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从时间叙事角度对汪曾祺的作品及其创作进行分析与研究已然成为老生常谈,本文就从叙事的另一重要因素——空间入手,分析汪曾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本篇论文着重从汪曾祺小说中叙事空间的构成、汪曾祺小说中空间叙事的作用以及空间叙事这一技法对汪曾祺小说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汪曾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第一部分写汪曾祺小说中的叙事空间。汪曾祺出生在苏北小城高邮,并在那里经历了人生中最初的十几年。故乡高邮的生活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这种生活也影响了他的一生:“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而昆明可以称得上是他的“第二故乡”:“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昆明的湖山是很可留恋的。”汪曾祺的空间敏感即来自这种对充满地域特色的“故乡”的留恋,这种空间敏感使得汪曾祺在创作中也时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最终在其作品中形成了不同的叙事空间。第二部分写汪曾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本章分析汪曾祺小说中空间的变换与故事情节发展的相互作用,指出空间变换对于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从汪曾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小说入手,分析作品中的空间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作用,进而分析其对于不同人物形象(群体或个体)的塑造和丰富的意义。此外,汪曾祺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空间设置对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进行了深化,这在他有关“寺庙”的几篇小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庙与僧》《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对出家人与世俗百姓大同小异的生活方式的描写,逐步消解了“寺庙”的神圣感。寺庙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不再是宝相庄严的所在,而是与寻常人家无异的住所。汪曾祺谈到自己的小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如此一来,把宗教的神秘感、仪式感和那种不可侵犯的庄严消解掉了,人性的主题就凸现出来了。第三部分写空间叙事对汪曾祺小说的意义。汪曾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对于小说空间叙事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案例。开拓了当代叙事学的阐释空间,同时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形式。而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空间因其所具有的生命体验特征而被审美主体所感知。汪曾祺的小说淡化了时间,将空间推向突出位置,使其得以更加完整地被表现出来。空间叙事的多层功能也起到了对文本内涵的丰富作用,扩大小说的审美张力,又为小说叙事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此外,作为一个“联通了中国的五四文化与新时期文学”(毕飞宇语)的作家,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初风靡文坛。其中的原因固然有他的作品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独到之处,但他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超越了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可以说,作品中精妙独到的空间叙事,使得汪曾祺在以“归来者”的姿态重新进入文坛的时候,引起了巨大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