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模型优化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著性物体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极具挑战的研究课题之一。其目的是从图像中检测出最能够吸引人类视觉注意的物体区域,从而提高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效率。尽管目前该领域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然而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的准确率、速度、规模以及内存占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在特殊场景或资源有限的设备上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以显著性物体检测为研究对象,从模型结构优化和模型规模优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构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中信息传播方向单一导致模型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传播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方法。经典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中信息传播的方向是从底层逐渐传播到顶层,容易出现信息丢失、信息共享不足和分辨率降低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模型的准确率。本文通过对单向特征传播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方法分析,提出基于特征传播优化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该模型由前向连接子网和反向连接子网组成,采用模块内跳连接、模块间跳连接、自适应学习融合策略和反转有效区域跳连接操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增强了网络层间信息的流通,有效地提高了显著性物体检测的精度。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参数空间大导致计算复杂度高、检测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融合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具有检测准确率高但是需要大量计算资源、运行效率低的特点,而基于非神经网络的模型尽管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但检测准确率较低。本文通过对单模型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方法分析,提出基于双模型融合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该模型由预处理模块、区域流模块、像素流模块、融合和后处理模块组成,改进了基于能量方程的流形排序算法,简化了基于特征传播优化的神经网络,使得基于非神经网络的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融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较小精度变化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显著性物体检测的速度。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规模大和微小显著性物体检测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剪枝的微小显著性物体检测方法。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受到采集设备位置、物体运动方向、拍摄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采集到的部分图像中显著性物体较小。然而现有大规模的神经网络模型受到较大的背景对检测微小显著性物体的干扰,导致检测的准确率较低。本文通过对微小显著性物体检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定义突出能级(Salient Energy Level,SEL)用于评估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区分背景特征和微小显著性物体特征的能力;借助模型剪枝技术移除突出能级较低的模型参数,提出基于突出能级的微小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微小显著性物体检测精度、降低了神经网络模型的规模。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规模大和多显著性物体检测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剪枝的多显著性物体检测方法。当检测图像中存在多个显著性物体时,识别最显著的物体能够有效提升模型检测效率。然而已有方法无法区分多显著性物体之间的差异,导致检测的准确率较低。本文通过对多显著性物体检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定义显著性优先级(Salient Priority Criterion,SPC)用于评估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区分多显著性物体特征差异的能力;借助模型剪枝技术保留显著性优先级较高的模型参数,提出基于显著性优先级的多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多显著性物体检测精度、降低了神经网络模型的规模。
其他文献
计算机博弈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一直被视为验证人工智能理论的试金石。根据博弈信息是否完全可见,计算机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非完全信息博弈。相比于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由于包含博弈参与者不可见的隐藏信息,其策略求解研究更加困难也更有挑战性。在非完全信息博弈场景中,如何求解博弈参与者的博弈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虚拟遗憾最小化(Counterfactual Regr
学位
随着半导体集成器件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时代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器件小型化,高度集成化和工业自动化,因此,对终端产品的核心器件——透镜,也必须能够满足器件小型化和集成化的需求。然而,传统透镜的庞大体积,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此时,基于衍射光学的平面光学元件——超构表面透镜(metalens)成为了透镜集成化很好的选择。这种通过亚波长纳米结构来进
学位
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寻找和开发绿色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价格低廉、质轻体薄、颜色多样以及可实现建筑一体化处理等优点在新能源材料中逐渐崭露头角。在近20年的努力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从不到1%迅速提高至超过18%,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中设计新型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成为推动电池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发展材料的同时,还需深入研究材料的内在作用机理,尤
学位
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发展能够推动视频智能处理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突破。目标跟踪的主要任务是对于任意视频序列,给定第一帧中目标位置及尺寸等相关信息,准确地定位出剩余视频序列帧中的目标。虽然当前已经有很多算法在测试数据库上取得了不错的跟踪效果,但是在一些复杂的跟踪场景下,现有跟踪器的性能还达不到理想的跟踪状态。本文针对基于相关滤波结构以及深度学习跟踪框架中存在的问题,分
学位
光学环形谐振腔具有波长选择性、局域光功率增强、结构设计灵活、结构紧凑等特点,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光学器件模块。常见的光学环形谐振腔结构包括宏观的光纤环、打结光纤环、回音壁微球等。不同的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宏观光纤环可以作为光纤陀螺的线圈,用于角速度传感;回音壁模式微腔由于较小的模式体积,可用于生化传感和非线性效应的激发;光子芯片上的硅腔由于较小的尺寸和稳定的结构,可用于光通信和光计算等光学器件
学位
航天器在轨服务和空间碎片清理是当前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任务的一个共同点是需要服务或清理的对象多为空间非合作目标。根据目标的非合作程度,目标可分为几何模型已知的非合作目标和几何模型未知的完全非合作目标。根据运动特性的不同,非合作目标可能处于准静止状态、慢旋状态和快旋状态。本论文面向在轨服务过程中近距离交会对接问题,针对空间慢旋且模型已知的非合作目标,探索利用图像信息实现航天器姿轨一体化控制的方法
学位
空间探索的深入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型化、复杂化、长寿命是未来部分航天器的发展方向,空间机械臂系统在大型卫星的搭建与维护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任务。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步伐的推进,也促进了国内航天领域对空间机械臂系统的广泛深入研究。而航天器上普遍安装有大型挠性附件,如卫星天线、太阳帆板等,挠性附件的振动加剧了卫星基座与机械臂之间的动态耦合,给机械臂的跟踪控制和保证整星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诸多挑战。此外,
学位
工作在空间环境中的集成电路对辐射粒子导致的辐射效应极为敏感,单粒子效应会导致航天器发生故障或失效。随着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工艺尺寸不断缩减,工作电压和节点电容不断降低,而工作频率和电路的复杂度却在不断增加,使集成电路对单粒子效应的敏感性不断增加。同时集成电路的密度也不断增加,晶体管之间的间距不断减小,单粒子诱导的电荷会被多个相邻的晶体管收集,导致电荷共享或多节点电荷收集。在纳米工艺下,电荷共享已经
学位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候选多址接入技术之一,通过在发送侧使用叠加编码对多个用户的信号进行功率域复用以及在接收侧使用串行干扰消除方法进行信号检测和解码,NOMA可以在同一个时频资源单元上服务多个用户。相比于传统正交多址接入方法,NOMA具有显著提高系统频谱效率和支持更多用户接入的潜在优势,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
学位
被动锁模孤子光纤激光器具有转换效率高、成本低、结构紧凑、不用准直、工作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它们产生的多波长光孤子能在光纤中稳定传输并维持自身形貌不变,可用于光通信、光纤传感、测量和计量等领域。超快孤子光纤激光器也是研究和产生非线性效应的理想工具。为获得满足不同应用的超快孤子光纤激光器,本文通过制备性能优良的可饱和吸收体,设计和优化超快光纤激光器参数,对锁模孤子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