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中阙的图像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时期是中国木建筑传统的成年时期,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木质建筑的不耐久性,如今两汉时期的地面木结构几乎无存,对其研究只能从间接材料入手。所幸两汉葬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砖石墓葬大量出现,其中,石构仿木构的建筑、砖石表面的建筑图像还有墓葬中的明器建筑模型都为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在众多的汉画像建筑图像中,门阙的图像异常丰富生动,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尝试从这些图像出发,对两汉时期的用阙制度和阙建筑结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以对门阙建筑的起源为背景研究,探讨门阙建筑在墓葬中应用的成因和表现方式。   2.对全国范围内出现在汉画像石中的阙图像进行汇总、分类,比较地区差异并追溯根源。   3.对墓葬中的门阙图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作出推测,指出汉画像石反映现实的程度。   4.在对门阙单体形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结构的可能形式进行推测,比较地区间的差异,指出建构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
其他文献
由于乡镇卫生院的的社区化,医院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原来的医疗型向着“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复合型转化,现有的社区医院建筑设计和使用不合理,根本无法满足医疗要求。
Google Earth作为数字地球平台提供了丰富直观的三维地理信息,并且具有成本低、辨识度高、信息准确清晰等特点,特别是它的接口开放、数据免维护使它拥有了广大的用户基础。Goog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城市综合体的遍地开花,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将交通与商业的结合屡见不鲜,然而更多的是依附在大型轨道交通或城际客运交通上,这样的商业利益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自然生态系统间的过度地带,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自然生存环境之一。在物质生产、能量转换、水分供给、水质净化、生态保育等
自工业革命以来,受机器影响所致的西方社会动荡、变迁以及文化领域的相关回应由来已久,但为什么直到20世纪才引发了早期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产生?这类机器美学又是如何得以明确的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迅猛推进伴生了多元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强烈碰撞,其突出地表现在城市空间生产中引发了多个社会群体间空前的矛盾冲突及其利益博弈。因此
在我国,风景名胜地很早就见诸于史料记载,保留下来的也有相当数量,如闻名于世的西湖,泰山等名胜地。但现代型的风景名胜区则要到20世纪方才出现,70年代末风景名胜区开始蓬勃
营建是建筑之生成过程,回归具体历史情境,对这一过程加以深入的考察,一面有望还原中国传统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对未来的修缮、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一面则通过提升建筑遗产的“历史
由于当今建筑节能设计往往是方案先行,再从结构、构造、设备等方面做节能上的配合,这样的节能设计恰恰缺少了对方案设计阶段能耗研究的关注。这样一来,所谓的节能设计就变成了仅
建筑师约翰·伍重于1958年在丹麦设计了金戈住宅。这是一个为丹麦低收入人群设计的低层院落住宅区,开创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欧洲民居建筑文化,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亚洲,作为第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