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Boltzmann方法气泡泵提升管内气泡运动行为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中,采用气泡泵替代传统的机械泵,不仅能减少对高品位能源的依赖,而且可以避免机械泵受工质的腐蚀性影响,从而提高了整个制冷系统的可靠性。气泡泵提升管内两相流的运动过程,流型间的转换,会对气泡泵的提升性能有很大影响。本文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以不同浓度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两级气泡泵吸收式制冷实验台中一级提升管内两相流流型,在浓度为57.5%的溴化锂溶液中发现了气泡流、弹状流、段塞流、搅动流、环状流和弹环状流。在浓度为53%,45%的溴化锂溶液气泡泵实验中,发现了气泡流、段塞流、搅动流和环状流。对不同流型下的液体流速进行测算,搅动流时,液体流速最高,其次为段塞流和弹状流,环状流时,液体上升速度最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同样流型条件下,低浓度溴化锂溶液流速比高浓度溶液流速高。计算求得高压发生器的产气率与提升溶液的质量,发现溴化锂溶液起始浓度越高,系统的产气率越小,提升的溶液量也越多。在不同流型中,弹状流的提升量最大,段塞流其次,环状流最小。验证了弹状流的提升效率最好,但环状流上升后的溶液浓缩程度最高,约达到3%。通过改进分布函数、序参数格式、有限差分格式、压力迭代格式、强制性边界条件等方法,将格子玻尔兹曼大密度比自由能模型进行改进,并结合实验条件和工质物性,对密度比为2778的管内溴化锂溶液中气泡运动行为进行研究。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首先对单气泡上升运动和双气泡融合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中高速摄像机捕捉的气泡运动形态相一致,并分析了其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场,讨论了气泡大小对气泡上升速度的影响。应用改进的格子玻尔兹曼自由能模型,对大密度比的溴化锂溶液中不同初始位置和不同大小的双气泡运动进行模拟,获得其密度场与速度矢量分布及运动规律:大小相同,水平距离一定的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出现先靠近再分离的两个阶段,与初始相对高度无关;大小不同的两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发生融合或分离,主要取决于小气泡靠近大气泡时所在大气泡尾迹区的位置。若大小气泡融合,则融合后的气泡速度减小。研究了并排多气泡的上升过程和聚并行为,给出了溴化锂溶液中水蒸气并排双气泡、3气泡的气泡临界聚并距离,模拟了不同初始设置的4气泡、6气泡和9气泡的运动过程,讨论了气泡数量对临界聚并距离的影响。为了研究两相流动中热量传递机制,基于格子玻尔兹曼热模型及大密度比模型,提出了一个可以描述传热相变的大密度比复合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模拟了单气泡周围的温度场分布及双气泡在碰撞融合中的热量传递过程,发现气泡内部温度最高,气泡下方会产生低温区的层状分布尾迹,速度场、温度场等因素综合影响气泡的形状变化。上下垂直分布的双气泡在在碰撞之前,上方气泡内部温度高于下方,碰撞时,气泡热量由接触界面向中间部位传递,内部温度逐渐平衡。融合完成后,流场内的最高温度降低。并使用红外热像仪捕捉了管内单双气泡上升过程的温度场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验温度分布一致。
其他文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总体设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四中全会和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市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央
为解决焉耆垦区设施克伦生葡萄解决着色问题,本试验以4年生设施克伦生葡萄位供试材料,研究克伦生葡萄在焉耆垦区设施栽培条件下,通风对果实着生部位温度及着色情况的影响。结
对于"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一命题,乡镇党委书记普遍认为意义重大。但是,真正践行"党建最大政绩观",却存在着抓党建动力不足、本领不强,基层党建基础薄弱等障碍。基层
在内燃机中,燃料燃烧的本质之一化学反应——原子之间的键断裂、重组的过程,并放出光和热。宏观表现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作为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必然先行一步,国家教育部适时推出了符合目前教育现状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生,明确了
信息哲学领域内的主流西方学者,都试图以申农的信息通讯论或弗雷格的真值条件语义学为相关素材,将其抽象为某种更为一般的关于信息之本质的哲学理论。与之不同的是,基于唯名
期刊
近年来教育界有种倾向,似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一旦有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教师必然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人认为高质量的优质课应是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9。然而,长期以来,阿克苏棉花以皮棉外销为主,当地棉纺业处于徘徊状态,印染、织布、服装加工更是无从谈起。为了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
本文从办学传统的重视、师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等方面,对中国和德国钢铁冶金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作了对比分析,强调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实战培养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