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日益发展,各地区的接触也日益频繁,各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应运而生并快速传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就是汉语言自身发展以及与外部方言的不断接触下产生的一种新型表达结构。本研究以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为指导,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以许昌市98名本土居民为调查对象,收集了278例包含“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句子,然后分别从不同的社会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加以分析。并以调查问卷为补充,考察了人们对这一语言变异现象的态度。最后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借助GoldVarb X和Excel(2007)以及SPSS(16.0)软件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分布情况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本研究主要探讨三方面的问题:(1)“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2)“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使用是否受到社会变量的影响?(3)人们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态度是什么?研究发现,受到语言自身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且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语言现象。程度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但程度较深的副词,比如“很”、“太”、“非常”,使用频率高,受到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语义泛化或虚化作用的影响,对其后中心词的限定逐渐放松。而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四种名词类型中,抽像名词使用频率最高,具体名词次之,而专有名词和其他类型的名词使用频率最低,比较少见。“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分布受到社会变量的影响,女性比男性倾向于接受并使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年龄在21到35的人群使用较多的该结构,教育背景为大学的人群使用该语言变体的频率最高,学生也因为其思想开阔更容易接受“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传播和发展是语言内部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内部因素包括词语虚化的结果和名词的语义特征,社会因素主要是大众媒体的推广和港粤方言的影响。“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已经发展成一个结构稳定的语法现象,对该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和系统分析,可以帮助人们理性认识和全面了解该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并且丰富语言变异研究,且对类似结构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