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本源“道—中”境生于“之—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ove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海德格尔诗学方面的研究很多,各研究者从自己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解和阐释的不同角度对海德格尔哲学及其艺术、诗、语言等的本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存在者的存在间性凸显。存在者的存在间性我们也称之为境域间性。境域间性是境域一体性的呈现方式。正像“隔”是为了“不隔”。我们把这种境域间性称之为“道-中”,道-中是实现大道一体性的运作方式。在海德格尔这里也是实现其言说不可说之存在的思维与话语方式。境域的凸显形成哲学的诗性转向,语言学转向。海德格尔进一步在境域的转向之中探究了境域的生成间性,也即揭示存在之一体性的方式。海德格尔认为纯粹的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必须靠境域的显现,而不是推理。但境遇的显现在海德格尔早期的形式指引,或称境域指引的方法中获得启示,即必须在实际的处境的发动之中形式才能获得意义。为此,海德格尔在他的真理之思中,引入了显隐对生的模式。真理的澄明来源于其对生的“之-间”。也就是说真理的思考要从显隐对生的之-间来获得。“之-间”其实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之-间”,之-间的本义是存在的整体性的显现,它是对存在的有限性的尊重,对有限性超越,诗性萌生的企盼。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及大道之思与艺术、诗、语言的本质之思极为密切。因此,我们需要对之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此,本文主要要从道-中的角度对海德格尔的有关诗学的本质性理论进行阐释。为此,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我们对海德格尔诗学的哲学之基从其产生背景,存在主题,及主要的思维方式的方面进行介绍。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间”混沌一体性哲学是有其产生背景的。这就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哲学的“诗性转向”、“语言学转向”、“生活世界的转向”,也即哲学的境域转向。哲学的境域转向实际也就是哲学向存在根底,向“隐”的转向。与哲学的境域转向相伴的就是哲学的“之-间”取式。存在源本是一体混沌的,所以,需要从思维方式与话语的言说方式的“境性”与“间式”上去化解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而化解的策略在胡塞尔那儿是“主体间性”的提出,在其他一些理论家那儿,如巴赫金那儿是“对话”理论的提出。这样的哲学背景使“在哲学界之中”感悟存在的海德格尔不能不受其直接或间接,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海德格尔哲学主题是“存在”(到后来已不用“存在”而改为“大道”,他认为前期的存在之思要从大道才能获得其本质性的规定)。存在就是显现,但存在者的存在,也即存在者的显现是以“遮蔽”为前提的。存在就是从“隐”中走出来,而进入“敞开”之境,因此,本质的存在也即存在的存在是隐而不显的,存在的本性是“遮蔽”,真理的本质是非真理。“隐”之处在本文中将其读解为“境域”,可以引申出“存在整体”的意思。但海德格尔后来进一步从大道思了存在,他认为,存在具有有限性,人的存在是有限的,有限的存在使原本处于世界无限因缘整体中的此在极易“沉沦”于眼前的有限的境域,而遗失了无限的超越的“境界”。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之思或真理之思应该从大道获得规定。“大道”实际也就是存在的混沌一体的“源境”。为了实现言说存在之不可言说的性质,海德格尔提出了“道说”的理论。海德格尔的道说实即“道-中”。又因为道说也就是大道的运作方式,而与大道是一体而不可分的,因此,大道其实也可以读解为“道-中”。道-中也就是“之-间”的运作,也即“境生(于)‘之-间’”。海德格尔哲学主要反对主客二分及其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基础是表象性思维,将原本“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人独立于世界之外而使之成为世界的主人,从而也就使失家之人难以获取诗意的生存方式。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则揭示了人的存在不只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事情,而是在一定的境域之中的存在,而人本身就是由此境域构成的,人就是其存在的境域。当然,海德格尔认为境域的开启需要“之-间”的运作。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是存在,存在本身具有境域性、间性。思是存在的思,思就是思存在。自然,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具有境性与间式。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境性”突出表现于其对艺术、诗、语言的“情有独钟”。海德格尔思维的“间式”突出表现在在有限的语言文字中读解出了无限的超越的“境界”。突破了“在场”形而上学的思维,而转向了诗性的思维,也即“在场”与“不在场”的“间性”思维。“在场”的存在实际上是与无限的“不在场”也即“隐”的相互牵引中生成的。也就是在“道-中”中形成的。海德格尔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道-中”。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形成了注重实际性境域性的形式指引的方法。形式指引的方法尽管在海德格尔的后期趋于“隐蔽”,但形式指引方法的要义与精神依然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形式的意义只有在实际处境的发动中才能获得显现。而实际处境的发动需要二项对生,由此,海德格尔形成了“道-中”的思维方式,我们亦称之为“境生(于)‘之-间’”。它极为关注存在整体,具有意境与超越性质。真理存在论与大道存在论是海德格尔存在诗学的最为根本的哲学基础。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中,真理之思与大道之思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诗学本身就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深化海德格尔哲学之思的部分。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符合真理观是以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为基础的,它不是本质性的真理,本质性的真理应该是无蔽,真理即无蔽,无蔽也就是敞开,也就是澄明之境。但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无蔽根源于遮蔽。无蔽的给出源于去蔽与遮蔽之-间的对生而出的澄明之境。大道是给出存在的存在。对存在真理的思考一定要从大道出发才能获得其真义。大道发生为道说,体现为显隐两重性。道说也就是大道运作的“显隐两重性”。大道实际上也就是道-中,大道实即境域的间性发生与显现。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哲学也就是道-中之思。海德格尔有关诗学的本质性理论都可以在道-中之思的指引下获得澄明。其次,我们将以海德格尔的道-中对其艺术及诗以及语言的本质进行论述,并且尽量以海德格尔的运思方式与语风来论述海德格尔诗学中的道-中思想。在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论”(也就是“艺术本质道-中论”)中,——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思考集中见于《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也即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部分,海德格尔从作品本源的“道-中”(也即“存在间性”),作品实体存在的“道-中”(物与作品“之-间”),作品“本体”(作品的自立或自身持存)的“道-中”(艺术与真理“之-间”),作品创作的“道-中”(艺术家与真理“之-间”),作品保存的“道-中”(真理与观赏者“之-间”)进行论述。以此来阐发海德格尔诗学中的“道-中”思想。并在最后简要的阐发了海德格尔诗学中最精要的部分观点:“艺术的本质是诗,诗的本质是真理的语言性创建。存在、真理、艺术、诗、语言、思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体的。”本文在“艺术道-中论”中是沿海德格尔的思路进行观点论述及阐明的。其中以海德格尔的“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为核心命题。主要以对物、作品、艺术、真理、人(创作者与保藏者)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阐发其中的关于艺术、诗、语言在存在真理底部的一体关系,并总结其艺术观的特点。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主要围绕真理。在某种意义上,艺术之思也就是真理之思,它是以“在作品之中”为“缘在世界”的真理之思。与之相关的自然是“真理的道-中”(“真理的间性”)在作品中的“艺术道-中”(“艺术间性”)的发生。对存在之“非真理”,也即存在之“隐”的发现使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中有了“大地”之维,从而使真理的发生有了“世界”与“大地”“之-间”的“对生之维”。再次,在“诗的本质论”部分,本文将结合其五个中心诗句以“道-中”思想对之进行论述阐明。这五个中心诗句是:1、作诗乃是最清白无邪的事情;2、因此人之秉有语言,乃最危险的财富……人借语言见证其本质……3、人之体验也多。自吾人是一种对话,且能彼此倾听,天神多得命名;4、而诗人创建持存;5、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点明诗是存在之真的词语性创建,是对真理道-中的创建。并对“人,诗意的栖居……”进行着重的论述,点明人类栖居“诗意”来自处于人神“之-间”的诗人的对“神”之意的倾听,与对“民族之音”的解释的“词语性创建”。在其中也要涉及语言、诗、真理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突出其民族和历史色彩。并结合当代人的生存状况点明其“人,诗意的栖居……”对于现代人形成诗意生存方式及追求诗意生存状态的启发。再其次,在“语言本质论”部分,本文将阐明其“存在”语言观中的本质性理论并对之从“道-中”的角度进行阐发。其中又会涉及到诗、语言、思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在海德格尔诗学的研究的各路段对海德格尔的“诗、语言、思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循环论述,是因为在不同“语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其不同的“意味”。这种方式在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中常常看到。)语言的本质即本质的语言,即“道说”。道说也就是“之-间”之运作,也就是“道-中”。诗思近邻,同为道说的方式;海德格尔对存在之“隐”的发现使其极为重视语言的“大地性”;存在离不开,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关系域”,因此海德格尔极为重视“语言的关系性”。同时在其语言论中,我们将揭示其极富诗意色彩的结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对之从“道-中”存在论进行阐明。同时在其中又简略地总括了诗、语言、思三者之-间的关系:诗与思是近邻关系,它们是亲密一体的,都是“语言之家”的“看家人”。“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在敞开澄明的同时,又对存在进行了遮蔽,这就形成了“说不可说”的具有佛学意味的话语方式。“本真的语言即道说”,大道之音原本就是在不可说与可说“之-间”;“诗思近邻同为道说的方式”,诗使存在之思澄明,思使存在之诗超越,思诗合一才能达到倾听大道,付诸诗言的“境界”。大道的神秘运作即“道说”,道说也就是“显隐两重性”也就是“道-中”。“道说”乃本质的语言,道说作为切近与显示,要发为人言,从“不可说”变为“可说”,这就需要诗人与思者。诗人与思者处于“可说”与“不可说”的生存界面上。道说以诗思方式发为人言。因此,诗、语言、思在大道显隐一体运作的意义上是一体的,这就是海德格尔诗性之思的秘密——“道-中”,它是形而上学的语言观及诗思二离的思维及言说方式所无法澄明的。诗与语言及思息息相关,故而,在文中一并论之。接着,我们将对在通往海德格尔诗学研究中,通往“道-中“之途中,所得的经验进行总结,这就是”诗、语言、思”三者之-间的“一体论”。在此部分,我们将以“循环次进”的方式分项述之。最后,在结语部分,本文将突出海德格尔诗学本质论中的“大地隐喻”性质和其境域色彩及存在间性等海德格尔诗学中的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美学家及文论家的特色,并点明其后现代的特点,及其对后现代文论及美论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及其弟子现代阐释学的杰出代表伽达默尔的影响。总之,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海德格尔诗学本质论的道-中阐释来说明海德格尔的诗学是对境遇间性的言说,其言说一直行进在路上。从而为接近海德格尔原本的思想作出总之一些贡献。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提出“道-中”思想,然后以海德格尔的行文为线索,摘取其中最能代表其观点的句子,进行详加阐释,并结合一些诗歌创作的实践对其进行论证与阐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思维与史境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对之进行阐释与论证。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诗学本质理论的“道-中”阐释证明海德格尔思维的要义就在“道-中”一词中。本文的研究将为其他的海德格尔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为人们向海德格尔思想的无穷逼近提供可能。这就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城市形态,作为对城市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对城市历史演绎的诠释,几乎综合了人类文明的所有方面。作为历史发展的延续,城市形态的演变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延续进行的,因此,它不可
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并得出了主要观点:金融发展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这一命题近年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密码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混沌密码是密码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市白石桥社区Alzheimer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乌鲁木齐市白石桥社区≥50岁被调查者进行出生日期、族别、职业、吸烟和脑外伤等一般资
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度创作是建立在一度创作基础上的,是表演者运用自己掌握的声乐技巧,把视觉感受的声乐作品也就是谱子,转化为用听觉感知的歌声,把潜在的声乐美转化成现实可感
教育资源数字化由三个层面的活动构成。其一为基础性的技术层面,表现为依托数字化“硬件”与“软件”技术,建设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平台与保障现代远程教育的渠道畅通;其二为内
目的:评价目前肝癌的三种常见治疗方法的生存率情况,以进一步探讨原发性肝癌治疗方式的最佳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0例原发性肝癌的病历资料,其中,介入组(A组)62);介入
择业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却较少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择业焦虑是个人、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直接金属雕塑是金属雕塑造型语言拓展的产物,然而随着直接金属雕塑艺术的日益发展,直接金属雕塑的精神价值意义问题突显出来。于是围绕着直接金属雕塑的精神价值意义问题,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