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zh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多核处理器和并行分布式系统的不断发展,并发程序设计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纵观现代软件行业,从操作系统到互联网,并发程序无处不在。虽然并发程序在当前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执行行为的不确定性却给测试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需要调整、改进传统的测试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探索出适应并发程序特征的测试理论与技术也尤为必要。高效的测试用例来自于对程序的准确分析,并发程序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大类,静态分析直接分析源程序,而动态分析则分析程序的运行时信息。执行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并发程序的独有特征,并发程序测试方法在执行测试用例时或者控制其行为,或者不控制其行为,前者被称为不确定性测试,而后者被称为确定性测试。不确定性测试使用的测试用例与传统顺序程序测试方法所使用的测试用例类似,只包括必要的程序输入和输出,而确定性测试使用的测试用例还包括能够控制程序执行行为的测试序列。可达性测试综合运用了动态分析技术与确定性执行技术,在给定测试输入的前提下,该测试方法能自动生成并发程序的所有偏序测试序列,从而测试该程序的所有可能执行行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可达性测试在确定性执行测试序列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运行时控制,究其根本原因是该方法对竞争表的计算不够准确。通过对控制结构和竞争差异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改进和完善了现有的可达性测试方法,新方法在对测试序列进行确定性执行时无需额外的运行时控制,提高了测试的执行效率。与大多数并发程序结构性测试方法一样,可达性测试面临着测试序列集过大而无法穷尽的难题。针对并发程序测试序列集过大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一种全发送接收语句对测试准则,利用可达性测试生成测试序列集的完备性来保证覆盖所有的发送接收语句对,完善与改进现有可达性测试方法以生成较小的能满足该准则的测试序列集,从而达到约简测试序列集的目的。Concolic测试是另一种实用性较高的并发程序测试方法,其遍历并发程序测试序列的方法与可达性测试类似,但它结合符号执行等技术部分解决了可达性测试并未涉及的测试输入选择问题。Concolic测试在对并发程序进行动态分析时使用了传统的先发生于(happened-before)关系,实验表明使用这种关系会产生较大规模的测试序列集。针对Concolic测试中先发生于关系对测试序列集规模的影响,研究支持保结性的弱先发生于关系,提出了一种既能保证一定测试充分性,又能减小测试序列集规模的等价类测试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测试序列选择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Concolic测试的实用性。
其他文献
体育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虽然先进,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具体可操作性,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将较为系统、科学、易操作的体育成绩评定模式应用到教学中,使得新课程评价理念能得以具
大财团的投资商正大批涌向印度,企图能在其正兴旺的互联网行业分一杯羹。根据初创企业投资分析平台Tracxn的数据显示,自去年年初,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短期资本经营家已向印度26个科
根据目前我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节能环保现状,我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规划、建造,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以及节能、人文、建筑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现阶
本文依托具体工程,通过对黄土铁路隧道台阶法开挖下隧道围岩变形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2台阶法、3台阶法影响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最大的因素是上台阶的开挖,2台阶法各关键点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章以行业集中度为门槛变量,研究人力资本与工业企业创新的关系。通过收集2013—2016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用Stata进行门槛效应的实证
近年来,高校犯罪率不断攀升,引起社会各阶层关注。本文将针对2010年的川大杀人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这两起案件来分析在中国转型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犯罪。反思环境因素对一
在涉密单位中保存着数量不等、密级不同、载体各异的涉密档案,随着单位的发展,将不断产生更多的涉密档案。在当今信息时代,先进的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收集和利用各种档案信息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对深圳市防洪设施管理处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工程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对本系统架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造的方案及设备选型进行了说明,并对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方法与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尚存在管理会计认识不统一和形式化的问题,而日本企业在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上有着一定的先进性,因此本文结合案例,立足于日本企业管理经验,针对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