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油水热条件下的原位加氢提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on2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化石燃料日益短缺以及因长期应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生物质能因其二氧化碳“零排放”、可再生、利用方式多元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其热解所得生物油存在氧含量高、酸性和腐蚀性强、热值低等不利因素,极大限制了生物油的高价值应用,因此针对生物油的脱氧提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生物油在水热环境下的催化加氢是重要的提质方法,但所用氢气原料的高储运危险性是该技术路线的极大弊端。鉴于此,本论文针对以液体供氢试剂替代氢气作为氢源的生物油加氢脱氧方案进行了研究,考查了以苯酚为生物油模型化合物的原位加氢催化脱氧反应体系中,催化剂、供氢试剂、操作条件等影响因素对苯酚转化率及脱氧效率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针对以甲酸为供氢试剂的苯酚催化加氢脱氧反应体系,筛选考查了多种催化剂载体和活性金属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金属负载催化剂对苯酚的转化率和脱氧效率的催化活性水平为:Ru/MCM-41>Pd/SiO2>Pd/MCM-41>Pd/CA>Pd/Al2O3>Pd/HY-zeolite≈Pd/ZrO2≈Pd/CW> Pd/HSAPO-34> Pd/HZSM-5> Pt/MCM-41。载体的有效比表面积越大,布朗斯特酸量越高,以及活性金属的亲氧性越强,则催化剂表现出的活性越好。  进一步针对优选催化剂Ru/MCM-41作用下的反应体系,对催化剂还原温度和活性金属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随还原温度升高和负载量增加,苯酚的转化率和脱氧效率相应增加,但当还原温度达到500℃时,MCM-41载体的孔结构出现明显坍塌,导致催化剂活性反而降低。另一方面,当负载量达到15wt.%时,也会因负载金属原子间团聚重叠而使催化剂性能变差。在所研究的条件范围内,400℃和10wt.%分别为催化剂的最佳还原温度和活性金属负载量。  除甲酸外,另考查了其他四种供氢试剂在苯酚原位加氢脱氧过程中的产氢及加氢反应活性。研究显示,不同供氢试剂的加氢活性水平为:甲酸≈甲醇>乙二酸≈乙醇>乙酸。针对甲酸供氢试剂的研究表明,增加原料中甲酸与苯酚的物料配比有助于苯酚转化率和脱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通过反应时间对液体产物分布影响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甲酸、苯酚催化反应体系中苯酚原位加氢脱氧过程的反应路径,即反应过程中甲酸首先快速脱氢分解产生大量H2和CO2,同时通过平行脱水反应得到少量CO和H2O,所得CO进一步通过水汽变换反应产生更多H2和CO2,所得H2为CO的甲烷化和苯酚的加氢脱氧反应所耗用,并且苯酚的加氢脱氧转化主要通过苯环加氢后的逐步加氢脱氧过程实现,同时伴随少部分的酚羟基直接加氢脱氧反应。
其他文献
会议
本文对多降液管塔板和降液管的水力学性能以及塔板传质性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进行了静态单孔流动试验,并对孔流系数进行了关联,填补了单孔流动基本数据缺乏的空白,为
该论文共合成了44个具有以下通式的α-苯甲酸基β,γ和α,β不饱和羧酸酯,其中39个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利用红外、核磁、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
玉米秸秆来自于一种典型的陆生植物,可作为陆源性有机碳进入水体生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等,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被认为是浮游动物的低营
本实验以15种栽培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在人工熏气室内对其二年生截枝分别进行不同SO2浓度和不同时间熏气处理,测定了在SO2熏气处理下各树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Chl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