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斯的概率哲学理论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纳德·吉利斯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与数学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概率基础、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对概率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至今已有四十余年。
   吉利斯最初受教于拉卡托斯和波普尔门下,一开始极度热衷于概率哲学中的客观主义,但随后与主观学派的交往慢慢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观点,他个人关于概率的思想已从极端的客观主义立场转变到了多元主义立场。而与“后凯恩斯”学派的思想交流对吉利斯的影响也极为重大,他在他们的启发下构想出了“主体间概率”这一概念。
   在吉利斯关于概率哲学的研究中,他对当今各种主要的概率解释都给予过深刻的检视。吉利斯对这些概率解释所面临的困难的讨论使他得出了自己关于概率这个概念的相当具有原创性的见解。
   对于逻辑理论,吉利斯接受关于这种理论的常规看法,认为逻辑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无差别原则会导致悖论。他对试图诉诸“不可分的备选对象”、“不变性原则”等等来挽救无差别原则的常规方式都作了考察,但他都不接受这些解决方式。
   吉利斯对主观理论的所有主要的论题都作了详尽的探讨,包括给拉姆齐-德·菲耐蒂定理提供了一个简捷的证明。大体说来,他是赞同主观进路的,他通过论证证明了大弃赌论证是成功的,并表明主观解释对于数学演算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解释,尽管不是唯一的一种有效解释。虽然吉利斯赞同主观理论,但他不是正统贝叶斯主义的热情崇拜者,他所捍卫的是以检验为基础的正统的统计方法。于是,他试图寻找一种可以合理地说明标准的统计实践的客观的概率解释,以此作为主观解释的补充。
   吉利斯对客观的概率理论的讨论包含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和很有意思的想法。他对冯·米泽斯的频率理论作过清楚而细致的论述。但吉利斯不喜欢操作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不满意冯·米泽斯的研究进路,从而促使他提出一种与冯·米泽斯的不同的概率理论。不过,他仍然赞同冯·米泽斯的研究进路的主旨,吉利斯在他自己的概率理论中保留了大量的频率论的成分。
   概率的倾向解释是由波普尔最先提出,最初他打算用它来处理单个事例概率。吉利斯本人所偏爱的是一个长程倾向理论,他的立场较为接近于波普尔前期而非其后期的立场。然而,促使吉利斯持这样一种立场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他希望得到客观单称概率。事实上,他所支持的观点是认为单称概率总是主观的,而这也是豪森和乌尔巴赫等主观主义者所捍卫的观点。但是,如果吉利斯是回避不谈客观单称概率的话,那为什么他还想要有一个倾向理论呢?答案就在于他的反操作主义的观点。实际上,吉利斯是把他的倾向理论视为一种非操作主义的频率理论的。他对那种认为理论词项应该依据观察词项来被定义的操作主义观点给予了一个一般性的批评,并提出了一个可供替代的观点,更为灵活地说明了理论词项是如何获得它们的经验意义的。于是,理论词项(概率)与观察词项(频率)之间的联系的建立并不是依靠操作定义而是依靠吉利斯所谓的概率陈述的证伪规则。
   吉利斯近年来还提出了一种主体间解释,这本质上是主观解释的推广,用以覆盖人的群体。吉利斯巧妙地把大弃赌论证从个人信念推广到群体信念,并论证表明在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事达成高度共识的情况下主体间概率是一个更为合宜的概念。
   由此可见,吉利斯本人经过深思熟虑的概率观是多元主义的。他认可三种当前切实可行的概率解释,即主观解释、主体间解释以及长程倾向解释。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吉利斯的概率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轮廓,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给予分析和评价。
  
其他文献
康德哲学的方法论是康德哲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揭示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秘密的一把钥匙。本文在导论中通过分析康德关于方法论的相关文本,根据康德方法论批判性、先验性和形式规定这三个特征,把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理解为一种对纯粹理性完备知识系统的诸形式条件的规定,即康德所谓的“先验方法论”。所以本文的正文正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方法论”为文本展开分析和研究,把康德哲学的方法论概括为纯粹理性确立理念、
学位
本文的首要目的乃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权利的合法性基础何在,什么样的权利主张才是有依据进而是有效的?在众多的证明范式当中,罗尔斯新契约论的证明乃是强有力的。而这种证明方式显然不仅对罗尔斯两个基本正义原则的证明是有效的,对于道德哲学领域内的其他问题的证明也同样应当是有效的。权利(道德权利)的问题同样可以应用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来得到证明。不过,虽然平等的自由是罗尔斯的第一个正义原则,罗尔斯在对待自由或权利
学位
以保护个人权利为宗旨的诺齐克权利观是在对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进行扬弃与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诺齐克继承了洛克自然权利理论中强调的私人财产权并为其辩护:另一方面,通过把洛克的自然状态作为起点,但抛弃了其社会契约论来克服洛克的困境,即权利与国家间的矛盾。关于权利观在自由或平等的取向问题上,诺齐克以自由为根本并批判了罗尔斯以平等为取向的做法侵犯了个人的权利;此外,诺齐克与罗尔斯在权
学位
本文围绕康德质料上的客观合目的性与主观合目的性的类比问题,通过类比的策略、内容、不足、心理渊源、初衷(亦是最终目的)五个方面的考察,得出结论:康德的类比虽巧妙而令人惊讶,然其启发作用微乎其微,问题累累,尤其在当今科学背景之下,但此类比对康德哲学之统一与圆满,却是举足轻重。  
学位
自有伦理学开始,德性便是伦理学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休谟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德性论,又在时代的变迁中批判、吸收了各个派别的思想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伦理学体系。休谟的伦理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当今伦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因此,国内外对休谟伦理思想的研究颇多。  道德的根源是休谟德性伦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他认为道德既不取决于上帝的意志,也不是人类理性权威的结果,而是人
学位
《老子》首章云道不可说,却标出有无,作为孕育天地万物的本始。王弼以解《老》的方式阐述其思想,“立论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庄子》承继《老子》的“道”,开展老子思想的义理,将老子思想的超越意义向生命深处进一步加以推展。郭象以注《庄》的方式将这种超越意义发展为“独化”。从《老子》到《庄子》,从《老子注》到《庄子注》,从本无到独化,从无为到逍遥,从王弼到郭象,昭示着魏晋学人自我反思、自我认同和自我理解
学位
知识分子问题既是鲍曼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中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鲍曼一生都在思考和不断深化的主题。本文旨在对鲍曼思想中的知识分子角色问题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集中分析这些角色形成的可能性条件以及转换的因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阐释者的角色只是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的回应策略之一,阐释者的角色并不是知识分子后现代状况下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他们的这种角色仍有很多的困惑,需要去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鲍曼对知识
学位
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提出了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设想。他基本上认同弗洛伊德关于文明的发展以人的本能被压抑为代价的观点,即认为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类的爱欲被压抑的历史。但是他对弗洛伊德关于解放爱欲终将颠覆文明的悲观论点持否定态度,提出了一种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为了论证这种可能性,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相应的概念:“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他认为最重要的在于区分
学位
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社会主义者试图以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生态危机,要为克服人类生存危机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生态社会主义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理论学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绿色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佩珀对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代表了这一新的变化。  佩
学位
雅斯贝尔斯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对现代人的”生存”高度关注,并对其“生存”处境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即研究“生存”,并实现人的自由“生存”。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要是对人的自由和人的“超越存在”的研究。“生存”一方面要求突出于实在世界,自由地以自身为起源。用“记号”标明“生存”,就是“生存”澄明自身起源的方法。另一方面“生存”又以“超越存在”作为自身自由的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