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对译语读者的关照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是涉及到原作(或源语作品)、译作、原作者(或源语作者)、译者、读者在内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事实上,作为一种行为,翻译有其明显的目的性,任何翻译作品都是为其读者服务的。只有得到读者的认可,翻译作品才可能有其存在的空间。因此,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考虑读者及读者的接受水平和阅读需求,并创作出符合读者需求的译本,而不是一味忠实地步原作者的后尘。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借鉴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有关读者的主动参与构建文本的思想,对翻译史上有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照读者的现象、表现特点及对读者关照的方法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五部分: 序言,首先对翻译界研究翻译的传统视角进行回顾。总体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出发,另一种是从译者的文化态度出发。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因为它们都忽视了翻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角色——读者的存在。然后又对目前译界对读者关照这一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分析,最后介绍了本文要继续探讨读者关照的思路。 第一章,先探讨了译语文化系统对译本的接受具有客观的制约作用,接着以接受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为依据对接受的主体——读者进行分析,并结合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者与读者的两次对话和译者与读者的两次接受活动,论述了读者——接受活动中能动的主体——对文本有积极建构的作用。 第二章,对中外翻译史上译者对读者的关照现象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现象观察到,许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到了目的语读者及这些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对其进行关照,只不过他们关于这方面的见解都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而已。 第三章,基于以上对翻译史上的有关读者关照的实例的分析,本文认为:译者对读者的关照有两种倾向,其一是向译语文化妥协,表现为译者有意识地迁就照顾读者现有的阅读习惯及接收水平;其二是对译语文化进行干涉,译者向读者输入异质性文化成分,以达到提高读者认知能力,改变其原有的文化接受水平的目的。本文认为极端的妥协和极端的干涉都不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关照读者。 第四章探讨了译者对译语读者关照的方法。本文先澄清了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两组基本概念,
其他文献
专题地图是富有空间表现力的专题信息地图可视化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与专题地图的结合,使得基于网络的专题信息的共享与交互操作变得日趋重要。本文简单介绍
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在对通识教育的思想起源、发展及国内外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本国研究型大学的实际,在不
以环己烷为油相,AASpan80/黄原胶/Span80为复配分散稳定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丙烯酸、丙烯酸钠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
<正>颁奖词在今天这样一个巨变时代,中国的思想和理论生产,需要的是连接学术话语与现实关怀的表述方法和判断力。《文化纵横》的优秀编辑,正是致力于在意识形态与公共议题、
现代汉语中有的句式具有可逆性,例如“红纸包喜糖”、“喜糖包红纸”。本文在对这种可逆句式研究的基础上,用“的”字分别提取句式中多系动词的各个论元成分,发现“VP 的”结
位移事件框架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每一种语言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物体的位移。物体的位移包含了诸多要素,起点处所范畴属于位移事件框架中的背景因素,包含起点处所
本文研究的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物质过程。作者认为,在物质过程方面,这两种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之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物质过程小句在主题结构、图形和背
近些年来词汇学习逐渐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些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大部分的词汇是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偶然习得的,这种词汇学习的方式被称之为词汇的偶然习得。另
比况短语在现代汉语短语中应该说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虽然这类短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很常见,但人们对它进行研究正如其所处的地位一样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对
作为实现语篇连贯(coherence)重要接应机制之一的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是近年来应用语言学界和语篇构析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韩礼德和哈桑将其定义为通过词汇选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