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仍旧是“应试教育”,而“县中模式”作为“应试教育”在新时期的“新”的具体的表现,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县中模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利弊有哪些?研究“县中模式”其实就是研究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是研究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
本文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认为与教育相关的学生、家长、教师都是“经济人”,他们在教育行为选择中都将在局限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偏好”,遵循“成本-收益”的分析,力图获得“效用的最大化”。高考是一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选拔考试,这决定了高考的博弈性质。在这场博弈中,核心是学生之间的博弈,围绕其中的,有教师之间的博弈、学校之间的博弈和班级之间的博弈。这些博弈构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高考是大规模的时空限制下的纸笔考试,这决定了高考的试卷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几乎都能在学校的教室里获得。影响高考成绩的三个主要的因素是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方法和努力程度,“县中”的主要教学管理行为都是在以上局限条件下,围绕这三种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来进行的。
由于现实社会竞争的激烈,决定了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县中”的主要“偏好”是获得比同类学校更好的高考成绩。而“县中”有限的师资又决定了它必须采用“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办法来最大化的获取高考学习所必要的学生的时间成本、方法成本和精力成本,也就是学生的“生命成本”。
本文通过“县中模式”的教育人类学的调查,揭示了在高考博弈的前提下,“县中”利用“准军事化”的“全封闭管理”获得了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多的高考学习时间,采用“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就不教”的最为“经济”的教学原则,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的训练模式获得了最大化的教学和学习时间,并动用一切诸如排名的方式方法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刻苦学习,以此获得“效用最大化”的高考成绩。
“县中模式”为最大化的获得高考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所采取的方式是一种“不正当的升学竞争”策略。这种“不正当的升学竞争”策略是在高考博弈下,竞争对手之间信息的不公开和不透明,导致竞争者为了追求最有利于自己的“优势博弈策略”,不得不通过“非正当的手段”,比如无限制的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以高压手段“威逼”学生学习等等“不择手段”的方式方法来获得比其他的竞争者更多的学习时间、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更为努力的学习态度,这种博弈者的“优势博弈策略”导致了高考博弈下的“囚徒困境”的产生。这是“县中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县中模式”在取得高考成绩的“正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违背教育目的的“负收益”,这种“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长远利益,妨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现实的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种种局限条件的限制,改革“县中模式”的主要对策,是以省级政府为高中教育改革的主体,采取系统有效的“反不正当的升学竞争”的措施,建立素质教育的监测网络,规范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其次是对高考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同时通过培养教师的“教育学思维”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我们的基础教育在高考选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两方面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最后,本文以解读山东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来阐述解决“县中模式”弊端的相应对策,并提出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内容和方向。